14年5月兒子剛過完周歲生日,我便獨自帶他去云南麗江、大理旅行。
源于育兒書籍傳遞的一條信息:嬰兒感知力很敏感,多樣化的環境,能更多的刺激孩子大腦,孩子更聰明。
盲目相信,沒考證就這么執行了。
在麗江聆聽了悠長、歡快、填滿整個古城的葫蘆絲以及手鼓聲。在大理的洱海邊和白族的村名們一起跳舞,唱歌。坐著小船看鸕鶿捕魚。背著兒子騎著馬兒顛簸在茶馬古道……
那一趟玩了一禮拜。一個人帶一個嬰兒外出旅游是需要勇氣的,太辛苦。回家后說起這段經歷,大家都笑我傻,并告訴我,孩子3歲前根本沒有記憶,帶孩子出門旅游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同樣沒有任何的理論依據,想起旅途的辛苦,對帶孩子旅游這事有些退縮。
半個月后的某一天上午,一歲的兒子突然合著音樂伸開雙手站地上轉圈圈,連續轉了10全左右,平衡得非常好,居然沒摔跤。
非常驚訝。他是怎么學會轉圈的?左思右想回憶了很久,才想起在大理有抱著他和白族村民一起跳過舞,轉圈圈,那是唯一一次。
由驚訝變成震驚。嬰兒對自己接觸過的事物是有記憶的,而且模仿學習的能力超強,剛好那段時間我看了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更加確定孩子擁有這樣的天賦。
于是,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孩子六歲前,每年帶他外出旅游一趟,時間是7-10天左右。
兩歲生日后,我們去了陜西的幾個景點:兵馬俑、華清麗池、西安城。
三歲到北京感受寒冬,在結冰的湖面滑冰,游覽天安門廣場、故宮、長城、鳥巢
我們的游玩是漫無目的,我只是帶著他到處逛。沒有引導,自己也沒有探索意識,除了體驗,還是盲目體驗。我的旅游里幾乎處處透著到此一游的膚淺。
但是,今年出門,我發現自己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于孩子,是一種生活多樣化、不確定性的生活體驗。在這項體驗中,我的目的是觀察。觀察孩子面對陌生、新奇的環境有哪些表現,還是對哪些事情比較感興趣?他是怎么看待這些新鮮事物的?又是如何思考、學習的?
于自己,是一種檢驗。是對自己教育孩子所達成的成果的一種檢驗。同時也是對自己一整年學習內容,自己認知能力的檢測。
為什么這么多說!
先說說自己,今年大半年的時間在家各種學習。通過寫文章,發現自己羅輯思維能力和看待事物的認知能力有少許提升,但我并不清楚這點提升在生活中能有哪些實際的作用。
這次旅行,明顯感受到自己看待事物的廣度和深度有了變化,原來認知提升看待事物的廣度和深度都會有大的變化。
嚴格來說,這次外出不算旅行,只是跟著一個做餐飲業的同學(一個大美女)到云南尋找美食和食材罷了。
有一天,我們到了云南石屏,趁朋友外出試菜,我領著孩子參觀了石屏縣的袁嘉谷故居。照片上一口四眼井引起了我的注意,為什么是四眼井呢?問講解員,居然不知道。回頭問另外一個對當地文化、風土人情比較熟悉的朋友,回答也是不清楚,他倒是給出了一個猜測,大戶人家人多,井眼多方便多人取水。
難道這井和廁所一樣,家里人多需要多弄幾個?半信半疑的帶著這個問題百度了一下,原來這四眼井是有故事的。
大陸板塊構造和地殼運動的作用力把云南石屏古城地貌變呈一只烏龜狀,世代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先民們把居所建立在這塊巨大的“神龜”背上,龜首靠近異龍湖,人們害怕神龜逃走,因為一旦逃走,必將造成城毀人亡,為了確保安全,石屏人便在城中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打一口井,以釘住神龜,不讓逃走。
順著這根線索,我又了解到了石屏美食—豆腐,豆腐好吃的主要原因—水質好。
再細究水中哪些元素促使豆腐品質好,又是一個知識點一個故事……
注意到自己在有意識的主動的觀察,遇到不懂的人情事物會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嘗試立刻答案,生活中不起眼的事變得趣味盎然。
看來,這幾個月的思維編程倒是沒有白學,開始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并發揮了作用。開始對未來的學習更有動力和信心。
再說說為什么帶上個孩子旅游。我家寶寶現在四歲半,男孩,最調皮的時候。
平時都在熟悉的環境下生活,每天的作息都是循規蹈矩的。場所除了家就是幼兒園,孩子很少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和環境。這種狀態下作為家長很難發現自己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外出旅游,每處都是陌生環境,陌生人,對我和孩子都是一種考驗。正好可以檢驗我對孩子教育方法哪些不錯,哪些需要改進。
我因為貪吃(出門在外一定要注意飲食)加上水土不服,整個旅途都處于上吐下瀉的狀態中,極不舒服。一路上,只要不是外出游玩,車上、酒店、進餐這些時間,孩子幾乎沒讓我操心。這得益于平時給讓他養了良好的自理習慣。所以,就算我身體不適,帶個孩子在身邊也沒有任何問題。
第二點發現:孩子與陌生人交往很大方,也很有禮貌,看到自己不熟悉又疑問的事情會主動問當地人。
有一天,兒子看見一個老爺爺從土灰里撿辣椒,走過去問:
“爺爺,你好。你為什么要撿土灰里的辣椒呢?”
老爺爺答:”這種辣椒放在土灰里燒了之后更香“
兒子又問“爺爺,這灰層用什么方法去掉呢,這樣子很臟的”
“用干抹布擦干凈就好了”
“原來如此,謝謝爺爺”
接著兒子回頭告訴我“媽媽,老爺爺這個方法可以讓辣椒更香呢!”
第三個發現:孩子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
到西雙版納的那天晚上,孩子很興奮,不肯睡覺。我因為不舒服,早早睡了。當我醒后發現已經十二點半了,兒子居然自己打開電視在看動畫片。第二天要帶他去森林公園看孔雀和大象,還要去幾個重要景點,如果不睡覺,第二天會起不來。
我對兒子說:“明天早上7:00我們要起床去公園玩,如果七點起不來,就只能取消,在客棧玩玩就回家了。選擇繼續看電視還是馬上睡覺,你自己決定?!?/p>
兒子歪著小腦袋看了我一眼說:“你給我一分鐘考慮一下。”
“我還是選擇睡覺吧,我一定要看孔雀”他馬上說。
第二天早上,我還在睡夢中,兒子已經穿好了衣服、刷完牙、洗好臉,拿著我的牙刷站在床邊對我說“媽媽,起床了,已經七點了,這是你的牙刷,你快刷牙吧!我們今天的約定是去看孔雀哦。”
我驚訝得話都說不出來了,原來孔雀有這樣的魅力,原來,孩子對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會如此上心。
當然,不足的地方也會凸顯出來。小男孩調皮,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喜歡到處跑,又非常靈活,一轉眼便不見人了,安全意識不強。
這直接暴露了我在安全方面的教育不到位,或者方法錯誤。安全教育是接下來的日子需特別重視的課題。
與孩子一起制定外出游玩安全規則,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學習萬一走散了,應該怎么做等,還需要具體、細化、完善。
通過這次外出旅游,結合自己的成長。我再次給自己定下一個更明確的目標。孩子高中以前,每年帶孩子外出旅游一次,每次必游景點是——博物館。
為什么是博物館?這是這次旅行最大的領悟。通過博物館中的每一件收藏品,可以大概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如果對每一件展品追根溯源,那么每一個展品就是一段故事,就是一個個知識點,通過對博物館的參觀再去到相應的景點游覽,那感覺就像是站在時空隧道里觀看所在地區的歷史畫卷,旅游便不再局限當時當地、而是穿越時空的旅行。那將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期待。
旅行,由盲目的四處閑逛到慢慢尋找到旅行的意義。對四歲之前的孩子,那就是觀察、體驗和感受。什么也不教,讓孩子自由探索也許是最好的方式。
對于我自己,是對過往學習方法、思維方式、認知能力是否提升的一次大檢測。
對兒童教育,旅行也是一種很好的檢測,孩子的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安全意識、自由探索主動學習能力、模仿能力、與陌生人的交際能力、生活禮儀、旅行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都是一種檢測。
想起15年和幾個寶媽一起參觀兵馬俑出來后,朋友用期待的眼神問一個寶媽“感覺怎么樣?”
“沒什么好看的,就兩個大坑”寶媽看著朋友談了口氣說。好像被人坑了一樣。
“沒文化,真可怕!你看看那些外國人不遠萬里來中國看到兵馬俑之后都在不停的贊嘆,你這認識,白活在中國了”朋友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
我雖然能感受到欽佩、震撼還有一些復雜的難以描述的情感,但也沒體驗到兵馬俑給我們帶來的價值。
旅行能考驗一個人的學識與看待一件事物的角度和深度,是檢驗一個人認知能力強弱的方式之一。
如果把旅行看作一場考試,以前是30分的話,這次我給自己打60分。安全教育需加強,健康要有保障,最后是行動,行動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