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被這句話“忽悠”了快半年了,從四月份打雞血似的進到阿里實習,到現在從無到有對做產品有一知半解,對產品經理的追求有增無減,不過對比開始的三分鐘熱度,自認已經更理性了,終于可以自信的說一聲:我是-1歲啦!看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更意識到構建結構化思維的重要性,不管是對產品經理還是對一個個人工作及生活,都會帶來錦上添花的作用。剛看完書,還是趕緊寫寫讀后感。
1.??????????????把寫書看成在做一個產品。這是蘇杰老師“產品經理主義”的一次成功的外化。除了一些阿里產品的場景比較難以去理解,全書讀下來沒有感到太多壓力,真的實現了開篇的那個小情景:坐下來閑暇的說“嘿,來聊聊產品吧”。整本書的結構很明晰,為什么要做這行,行業第一關鍵詞需求,從產品到項目的流程,團隊,再高一級的規劃,產品經理必備素質,附錄別人眼中的產品經理。個人覺得很契合了書的定位:-1到3歲的產品經理(這話的事實依據就是我自己)。把做互聯網產品的思維能夠內化為自己的結構化思維再外化到所有的工作生活經歷當中我想這就是真正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真諦。
2.??????????????我也想說說需求。需求,以前我覺得挺普通一詞,現在倒覺得有些神秘了,每天都在學著去理解他領悟他想盡快和他建立穩定的基情,可能以后真的就要與他“相伴一生”呢。以前做事情喜歡隨性,就是拍腦袋,不過這個拍跟大老板們的拍可就差遠了,我是無知者無畏。事情為什么做、可行解我都不會去考慮,只需要簡單的知道這是什么,然后就開始實施,當然,可想而知這個“是什么”和“實施”也是極不靠譜的。摸爬滾打出來的“經驗”就顯的很單薄那么不堪一擊。其實有些方法都懂,書也看了不少,但就是沒有內化,或急于求成,或懶于去考慮。再讀需求,知道了事情在到達“做”的層面上,為了保證做的是正確的事情,必須事先去分析需求,分解,評審,而后決定做什么,最后才是怎么做。
3.??????????????規劃這點事。很慚愧的是,大三上快要結束了才意識到這個問題,可能人的確是太笨了,大三下開始也因為人懶喜歡找捷徑就一個勁的沖向阿里的懷抱了,以為在那里能更快更有效的學到解決方法。不過結果是再一次用事實證明了自己實在是太笨了,四個月的實習經歷除了老板苦口婆心的“罵”就是苦口婆心的“罵”,直到這幾天才剛想明白那些“罵”給我帶來了什么,那打雞血的四個月給我帶來了什么(我可能已經染上阿里病了,離開越久越覺得他的好)。自我感覺個人價值觀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問題在于方法論以及與其相匹配的心智。心智這東西急不來只能靠歲月這把殺豬刀把玩我,而方法論的養成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心智的成熟。這么一分析,現在能做的只能是在價值觀大旗不倒的前提下去學習方法論,然后靜靜的等待發酵。這也是個人的規劃了。而組織的規劃就沒有那么簡單了,最近還有個在思考的問題是我曾經的團隊,賽扶。也是想驗證自己的思維模型,所以也樂于去看問題,說看法。個人觀點是一身病,但最淺顯的應該是對“我們在哪里”這個問題的考慮和“check point”評審點的問題,因為這是做了三年都沒有解決的一個共性問題。不過很遺憾解決的時機還沒到,就是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因為已經在那里畢業了也不便于多做什么,心里對他是滿滿的感激與祝福。
寫在最后。回頭看了一遍這真是一篇水文,本想進行一些對書的總結性記錄,結果又變成吐槽性質了。道行太淺啊,呼吸吐納之法先去練練好吧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