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欲望的能力。我們知道,意志力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經濟安全,人際關系和事業成敗。
自控只是一時的行為,而力不從心和失控卻是常態。缺乏意志力是完成目標的最大絆腳石。
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徑在于,弄清自己如何失控,為何失控。研究表明,自詡意志堅定的人反而最容易在誘惑面前失控。而自知之明是自控的基礎。
“我要做”和“我不要”是自控的兩種表現,但他們不是意志力的全部。要想在需要“說不”時“說不”,在需要“說好”時“說好”,你得有第三種力量:那就是牢記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意志力就是駕馭“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這三種力量。如果駕馭得好,它就能幫你實現目標,還能讓你少惹是非。
為了適應環境,與人合作,維持關系,人腦很早就學會了自控。現代人的大腦就是為了適應各種需求而進化出來的。
意志力是一種抑制沖動的能力,它使我們成為了真正的人。意志力不但區分了人和動物,也區分了每一個人。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行為的人,都會活得更幸福。頑強的意志力是一個人最突出的優點。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拿高分,比個人魅力更有助于領導別人,比同理心更有助于維持婚姻幸福。
現代人擁有意志力,得益于遠古的人類。人腦的進化,關鍵在于我們的前額皮質進化了。前額皮質的主要作用是讓人選擇做“更難的事”。我們有能力去選擇“更難的事”,也會有沖動去做“容易的事”。我們要阻止這種沖動,但沖動本身也是一種想法。
有些神經學家甚至認為,我們只有一個大腦,但我們有兩個想法。或者說,我們的腦袋里有兩個自我。一個自我任意妄為,及時行樂,另一個自我則克服沖動深謀遠慮。
研究者發現,對于健康,幸福和自控力來說,原始的恐懼和欲望至關重要。如果沒有了欲望,人們就會變得沮喪;如果沒有了恐懼,人們就沒法保護自己,遠離傷害。在意志力挑戰中獲勝的關鍵,在于學會利用原始本能,而不是反抗這些本能。研究者還發現,自控系統和生存本能并不總會發生沖突。在某些時候,它們會相互協作,幫我們作出更好的選擇。
意志力第一法則:認識你自己
如果沒有自我意識,自控系統將毫無用武之地。在作決定的時候,你必須意識到自己此刻需要意志力。否則,大腦總會默認選擇最簡單的。這聽上去簡單。但心理學家知道,大部分人做決定的時候就像開了自動擋,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為什么作決定,也沒有認真考慮這樣做的后果。最可恨的是,我們有時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已經做了決定。
注意力分散的人更容易向誘惑屈服。如果你心里在想其他事,那么沖動就會主導你的選擇。
人類花了幾百萬年的時間,終于進化出了能滿足要求的前額皮質。人們一直以為人腦的構造是固定不變的;人的腦容量是一個固定值,不能通過外力改變;人腦唯一可能發生的變化,就是隨著衰老變得遲緩。但是神經學家發現,人腦像一個求知欲很強的學生,對經驗有著超乎大家想象的反應。如果你每天都讓大腦學數學,它就會越來越擅長數學。如果你讓它憂慮,它就會越來越憂慮。如果你讓它專注,它就會越來越專注。
你的大腦不僅會覺得越來越容易,也會根據你的要求重新塑型。就像通過鍛煉能增加肌肉一樣,通過一定的訓練,大腦中某些區域的密度會變大,會聚集更多的灰質。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通過訓練大腦能增強自控力。
神經學家還發現,如果你經常讓大腦冥想,它不僅會變得擅長冥想,還會提升你的自控力,提升你的注意力,管理壓力,克制沖動和認識自我的能力。一段時間之后,你的大腦就會變成調試良好的意志力機器。
我們有現代人的大腦結構,所以有好幾個自我。它們互相競爭,試圖控制我們的想法,感受和行動。每個意志力挑戰都是一次自我博弈。要想讓更好的自己占據主導,我們就要強化自我意識和自控力。這樣,我們才會擁有意志力和“我想要”的力量,讓自己選擇去做“更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