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圖的Thinking部分,我發現在之前自己的知識管理箱是完全無系統的,現在終于明白,為什么平時收集在有道云筆記和百度云盤的資料,要么就是有重復,要么就是很辛苦才找得到。
原來真正的原因不是我真的忘性很大,而是我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收集習慣,更沒有經常清理我的知識管理收集箱。
仔細思考,造成知識管理混亂的原因有兩個:
1、不重視分門別類,關鍵詞不夠明顯
聽完六哥今晚的課程后,讓我聯想到逯薇老師在分享中提到的最重要的STEP 1,同樣也是分門別類。
于是我就借助今天的機會,將以前在知識垃圾箱里的知識,全部都倒出來,好好地進行分門別類,把該丟的就丟到門外,值得留下的就留下。
不要總是像收拾房間一樣,一年都不穿的衣服還是舍不得丟,原因是:不知道哪天還能穿得上。
知識管理也是一樣,不要總覺得那些當時覺得有用的知識,說不定哪天還能用上呢。
注意力也就這么多,短時間內也沒有辦法看很多的東西,而且日積月累已藏不閱的知識,都應該果斷全部清理掉。
2、從不愛貼標簽
其實這個陋習,真的困擾我很久了。
平時在微信上交朋友時,也鮮少會給一些新的朋友加上標簽,連名字都沒有備注。
美名其曰:我發的朋友圈基本上沒有不能給別人看的。
但實質上是一個大寫的“懶”字!
不備注不貼標簽的后果就是,有時候有急事想要找個人,她的微信名字一改,我就叫天天不應了。這樣的虧真的吃過不少。
但吃一塹總得長一智,現在已經學會乖乖地給很多人備注,貼標簽。
知識管理收集箱也是如此的,上個月開始使用印象筆記后,發現印象筆記真的讓人愛不釋手。打開速度很快,綁定賬戶后基本上什么都能夠實現同步,同步的速度比有道云好很多,不用擔心保存或者寫好的東西不見了。
但是印象筆記的功能還有更強大的,以后可以再慢慢繼續摸索、改進、完善。
知識管理收集箱的改進方法:
所以聽完六哥的分享后,我決定在周末花2個小時的時間,將之前收藏的文件全部推倒重來,一邊參考六哥一些印象筆記的命名管理方式,一邊慢慢摸索一套可以成為自動化流程的工序。
今天的課程對我來說真的是非常非常有幫助,知識管理收集箱是整潔的,似乎整個腦袋都變得更加清晰。
或許,這就是斷舍離的神奇之處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