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人堆里有人放屁,
只可偷偷猜想,不必開口詢問,
只可默默“享用”,不必追查元兇。
一、中國人不生病
一群中國人與一群美國人參加旅行團,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好極了。
“改天我們一起去西藏,”一個老美說,“那是我沒去過的地方。”
“好極了,”中國人說,“我們做向導。”
“有當地人做向導真是太棒了,”老美又說,“我上次去印度,就有印度朋友作陪。結果一群人全病了,上吐下瀉,只有那印度朋友沒病,由他照顧我們。”
“真的啊?”
“是啊!你知道印度有多臟嗎?我們只喝罐裝的可樂,吃煮熟的食物,小心再小心,只因為用旅館的自來水刷牙漱口,就都病了,”美國人笑笑,“不過,說不定你們中國人去,不會生病。”
中國人全愣了一下,然后有一個很不高興地問:
“喂!你這話是什么意思?”
二、黑狗最補
在美國大學的餐廳,白皮膚、黑皮膚的學生坐在一起吃飯。
“我吃過野兔肉,”一個白人學生說,“好吃極了!”
“我吃過大雁,我自己打的,真棒!”一個黑人學生笑道。
“那都不稀奇!我吃過狗肉。”黃皮膚的學生笑道。
整個餐廳都突然安靜了下來,好幾個女生做出要嘔吐的樣子。
“一黑二黃三花四白!”黃皮膚的學生繼續說,“最好吃的是黑狗。黑狗最補!”
餐廳里幾個黑人學生站起來,扭頭走了出去。
三、嫌棄不嫌棄
丈夫失業許久,幸虧太太有工作,撐著家。
這一天,丈夫出去謀職,又敗興而返,進門,坐在椅子上生悶氣。
“沒關系!慢慢找嘛!你不要急,”太太過去安慰丈夫,“我不會嫌棄你的!”
“你不會嫌棄?”丈夫問。
“是啊!你看我嫌棄你了嗎?”
“你這么說,就是在嫌棄我!”丈夫吼道。
四、何必再約
“喂!老王在不在?”
“他不在,”秘書問,“您是哪一位?”
“我是老李啊!”
“哦!李先生,我見過您。您有什么指教,我幫您轉達。”
“老王什么時候回來?我要自己跟他說。”
“您不是前天才跟他碰過面的嗎?”
對方突然毛了起來,放大聲音:“碰過面就不能再碰了嗎?你家王老板這么大牌嗎?”
五、來不及了
幾個同事一起用餐。
興高采烈地吃完飯,侍者端上咖啡。
“等一下!”一位小姐把轉身要離開的侍者叫住,“我要代糖(即低糖)。”
侍者很快地遞上,笑道:“對不起!小姐,我怎么看,您都那么苗條,不需要用代糖。”
“笑話!減肥要早早開始啊!”小姐得意地說,“難道等我吃肥了再減!那就來不及了。”
侍者笑笑離開了,走一半,又折回,問桌上一位胖小姐:“對不起!我忘記問您要不要代糖。”
胖小姐臉色本來已經不怎么好,聽她一問,更火了:
“不用了!我已經來不及了!”
*? 有話好說
看完前面的幾個故事,請問,是那些人“說錯了”,還是聽話的人“聽擰了”?
說話的人沒有一點惡意,卻可能得罪了人,而且把場面弄得非常尷尬。道理很簡單——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人很奇妙。由于成長背景不同,一樣的句子、一樣的動作,能引起完全不同的反應。
有些民族,你用左手為他遞食物,他會覺得是受辱,因為他們習慣“右手抓飯,左手擦屁股”。
有些民族,你在蹺二郎腿的時候把腳心朝著他,他會立刻跟你翻臉,因為他們覺得那是大不敬,表示你把他踩在腳下。
同樣的一句話,你說“紅色”,某甲和某乙,心里想的紅色絕不可能相同。
同樣一套“黑色帶一點藍”的西裝,你說那是“黑色”,別人很可能講那是“藍色”。
了解這一點,你說話能不小心嗎?問題是,人人不一樣,你該怎么小心?
我想,最少有以下幾個原則可以遵守。
原則一——無法改變事實的話不說
“哎呀!先生,您要是早護發就好了,就不會禿成這樣子了。”
“哎呀!小姐,你這么漂亮,要是皮膚再長白一點就好了。”
“這件衣服真適合你,只可惜你矮了一點,你要是再高兩寸,就棒透了!”
這種話,你可能常聽到。問題是,言者無心,聽者能不有意嗎?只怕心里要一百個不是滋味。
你明知道我頭發漲不回去,天生皮膚黑,本來就這么高,你又何必說呢?
你說,有什么用?你能改變事實嗎?
Part 2
種族難改變,性別難改變,年齡難改變,身高難改變,甚至宗教和政治傾向也不容易改變。
所以在西方社會大家都知道聊天時最好別碰這些問題。
看看,大選期間,為什么許多夫妻因為支持對象不同而反目?你細細觀察,平常那丈夫很體貼,太太很溫柔,怎么會一碰到選舉,就各戴各的帽子,各搖各的旗子,傍晚各自出門分道揚鑣,參加“造勢大會”?
因為人就這么妙,在政治和宗教傾向上,只要屬于“信仰”,就難以妥協。碰上難以妥協的,好說話的也變得難說話,小綿羊也能變成大老虎。
相反,有些東西看起來不能改變,卻能談。
譬如一個人有了白頭發,美發師可以說:
“太太,您可能太操心了,最近出來一些白頭發耶!”
“是啊!老啦!怎么辦?”
“這有什么稀奇,染染就成了嘛!這年頭,誰不染?”
她八成就聽你的,染了發,而且一染一輩子,讓你賺一輩子。
又譬如一個女人胖,平時不容許別人說她,但是她去護膚的時候,卻聽得進一些話。
“小姐,其實你身上的脂肪不是永久脂肪。”
“永久脂肪?”
“永久脂肪就是已經長固定了,拿不掉的。你身上的脂肪拿得掉。”
“怎么拿?”
“哎呀!您只要每個禮拜來三次,我給您用最新的產品,慢慢推,就可以把它推不見了。”
你說,她會不會心動?
再譬如看相、算命。
“麻煩哪!”
“什么麻煩?半仙,您直言,沒關系!”
“我看你夫妻的關系,這兩年怕是會……”
“會有變化?有危機?”
“嗯……不一定是外遇,也可能屬于健康的問題。”
“健康,您是說我先生?他最近確實老喊累,怎么辦?怎么辦?”
“其實命也不是不能改,你只要……”
于是,如此這般,要你纏紅繩、做功德、燒香獻財、更改姓名,一大堆“改命”的方法全出來了。
多少人就因此上了大當,吃了大虧。
看看以上那些例子,都是既成的事實,為什么不但可以碰,而且一碰對方就上鉤呢?
道理很簡單——
因為他還有一分希望。人們常在絕望時,為那剩下的“一線希望”付出最高的代價。
最會說話的人,永遠是最能給人希望的人。
某人得了絕癥,醫生說他將不久于人世了,他的家人也說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了。
你卻不一樣!你一見他就說“我不信你會死,老天爺不會虧待你,我有第六感,保證你的病會好。你要不要跟我打賭?”
你說,他會不會喜歡你?
就算他明明知道你“巧言令色”在騙他,他還是會希望見到你。
因為你給他一線希望。
即使到了那一天,他要斷氣了,你去看他,他還可能做出苦笑,對你吐出微弱的一句話:“你賭輸了!”
你沒輸!你贏了他的心,甚至贏了他家人的心。
原則二——會造成分化效果的話不說
在本章一開頭的故事當中,多半出問題的原因,都在于說話的人用了“二分法”或“三分法”。
二分法的定義很簡單,就是你把“他”與“你”或“他”與“他”分開——
“他是胖子,你是瘦子。”
“我們是白人,你們是黃種人。”
但是二分法也可能是對比之下產生的。
例如:
你是老師,去看一群學生的畫展,其中有一個畫得極好,你在場上大加贊美,甚至寫了幅字送給他,由他得意地掛在畫展門口。
你是藝評家,也去看了那個畫展,也欣賞了那個人,于是寫了藝評,專吹捧那一個畫家。
你是爸爸媽媽,當著眾多客人,贊美自己孩子當中的一個。
你的老朋友原來做雜志主編,現在升上去當老板了,他的副手升上來當主編,你看那雜志突然大有進步,于是打電話給老板:“你現在的雜志比以前編得好多了!”
以上,都是二分法,你這么做,絕不可能討好。
你以為自己說了好聽話,討了一兩個人的好,卻在同時得罪了一堆人。
所以記住:贊美人雖然是最好的說話方法,但是千萬不要在贊美甲的同時傷害乙,否則必有人暗暗恨你。
原則三——會傷人自尊心的話不說
如果你看武俠小說,一定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
“只怪我學藝不精,今天栽在你的手上,”被打敗的人一拱手,“十年后,我們華山再見。”
你也可能見到——
在威武鏢局王總鏢頭的金盆洗手大會上,突然來了不速之客。
老鏢頭的幾個徒弟一一栽倒,最后,王總鏢頭不得不長袍一甩,親自上陣。
在武俠小說里,好像所有人的武功,都是日進一日。明年就比今年強,十年后就比今年棒,六十高壽的王總鏢頭,就一定是鏢局里武功最高的人物。
問題是,他們都不會老嗎?
今天運動場上,哪個運動員不是年輕人?有幾個四十歲還能拿金牌的人?
你再想想,如果你年紀輕輕,跟人打球,打輸了,你喜歡說什么?
你會怪自己沒好好練、好久沒打了、生疏了,還是會說“只怪我天賦太差”?
你當然說“學藝不精”、“技不如人”。
為什么?因為你要面子,說“技不如人”,表示只要你回去練,還能扳回一城。
相對的,你贏了球,明明贏在體力好,你能對輸的人說“只怪你的體力比我差”嗎?
除非他比你差太遠,自認不如你,否則他一定不痛快。
所以你不如說:“看起來我好像體力好一點,其實只怪你一開頭太拼命,接太多險球,不然,我后來絕不可能贏你。”
現在你應該了解:
武俠小說如果太強調年齡、體能、天賦,它就沒什么好寫的了。只有當那千年仙果、武林秘籍、隱世宗師能把文弱書生一下子變成蓋世英豪的時候,你讀來才過癮啊!
知道了這一點,你也就該明白,為什么男人都愛自夸“雄風不減”功夫了得,絕不容別人貶抑半分。因為那能力不是強力得來的。男人認為那是“神力”、“雄風”。
如果你跟他好上之后,笑他“雄風不振”,或“家居太小”,那是他無法改變的事實,你笑他就是侮辱他,他能不跟你翻臉嗎?
多少人,就因為說這么一句話,送了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