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很喜歡閱讀。小時候總是一個人獨處,家人忙于各種事物無暇顧及到我,書本、甚至可以說,任何有文字的東西都成了我的朋友——據(jù)說一度走在路上,看到有字的紙片我都會撿起來看看寫的什么。
家里其實沒啥藏書,唯一有閱讀習慣的大約就是我爺爺——他喜歡看歷史,我卻只喜歡歷史中的一個個故事。
好在我有兩位教語文的親戚——自覺的將書非借不能讀貫徹到極致!印象中十來歲就囫圇吞棗的看完了四大名著、福爾摩斯系列、世界名著叢書等等,五年級就開始浪跡于學校圖書館,看完了諸多科幻小說——朋友一直說我腦洞大、小點子多,不知道是不是跟科幻看得早有關系。
從小就喜歡雜書,長大了也沒掰回來,一路在雜書的路上越走越遠。
工作后,很久不看書了。偶爾看看,也多是網(wǎng)絡小說,忙碌的工作似乎給了自己最好的偷懶的理由,讓我理直氣壯的開始遺忘書本曾經(jīng)帶給我的諸多愉悅。
直到2016年!
這一年,孩子三歲,我終于把心思從她身上轉(zhuǎn)移到了自己身上。突然間覺得很是惶恐,我根本還沒有做好準備,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樣去當一個媽媽,而我卻需要全權的為這個小生命負起全部的責任來。這個認知讓我很不安。怎樣教育孩子讓我很無措。
無助之下,我索性徹底放棄了教育:既然我不會,那就讓孩子看我怎么做、跟著學吧!不是說身教重于言傳嗎?
我開始大量的看書閱讀,大量的給孩子買書,講故事。
我開始將目光轉(zhuǎn)向身邊的同事,意外的與一位博士同事成為了好友——我的朋友確實很少的其實。這位朋友教給我很多東西,他看書的技巧、書單的選擇,思考的模式,信念的堅定。
內(nèi)在閱讀的源動力被激起,外在朋友的相互影響,加之對孩子的影響,我重新拾起了對閱讀的興趣,也越來越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就像年幼時,看見有文字的紙張就想去讀一讀一樣。
閱讀,是一場自我的深度對話,在不同作者的思想火光中,不斷的相互碰撞,不斷相互對話,自我拷問,自我提升。
閱讀也是一種傳承,在我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的寶從小就喜歡看書,每天都要讓大人給她念故事。雖然小小年紀有很多我們看不下去的惡習,比如任性、嬌氣、公主病,但是喜愛閱讀的習慣卻一直保留下來。而我始終相信,喜歡閱讀的人,怎樣都不會差的。
我也將繼續(xù)閱讀下去,看得越多,越覺得自己需要看的越多。知道自己不知道,何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