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品帶刀刺猬君
1.A和B相戀結婚多年,從未紅過臉,遇到什么問題,兩個人都能坐下來,平靜而又有商有量的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2.C和D從談戀愛開始,就時不時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間或靜悄悄的冷戰,婚后,戰爭升級,鄰居經常聽見他們家乒乒乓乓摔東西的聲音,有孩子之后,又多了孩子的哭鬧聲,偶爾見到那孩子也是怯怯的。
3.E對F是一見鐘情,F對E是怦然心動,按理說,他們應該會很幸福的走下去,令人意外的是,他們不到三個月就分手了,熱戀一個月,冷戰吵架兩個月。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們都羨慕A和B的幸福婚姻以及在這樣溫和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討厭C和D冰冷的家庭氛圍、惋惜E和F的分手、同情C和D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長大,會不會留下嚴重心理陰影?在將來戀愛結婚過程中,會不會重蹈父母的覆轍?該需要多么大的覺察力才能避免同樣的悲劇重現?也許E和F就是從C和D這樣的家庭環境下走出來的!
冷戰,這個詞,大家不陌生吧?大到國家,小到家庭,都有這兩個字的身影,如果說國家之間的冷戰是各種利益權衡的結果,那家庭、戀人、朋友之間冷戰原因就要落實到每個個體身上,而每個個體所形成的獨特人格,都能在Ta童年甚至嬰幼年時期找到一顆將要萌芽的種子,當然,冷暴力也不例外。
1978年,Ainsworth與同事通過陌生情境測驗和對多個樣本的分析,將嬰兒的依戀關系分為三類:
①安全依戀,這類兒童與母親在一起時能舒心玩玩具,并不總是依附母親,當母親離開時明顯地表現出苦惱,當母親回來時會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很快平靜下來并繼續玩游戲;
②不安全依戀,回避型,這類兒童在母親離去時并無緊張或憂慮,母親回來,他們亦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走開,表現出忽視及躲避行為,這類兒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與母親的安慰沒有差別;
③不安全依戀,矛盾型,此類兒童對母親的離去表示強烈反抗,母親回來,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同時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怒,不能再去玩游戲。
安全型依戀的幼兒喜歡和母親在一起,對母親有較強的信任感,但并不總是靠在母親身邊,而是把母親作為“安全基地”,積極地探索周圍環境,在遇到危險或挫折時會主動尋求母親的幫助,會有“怕生”現象,但在母親的鼓勵下,能很好地與陌生人交往。
回避型依戀與矛盾型依戀則易對他人、對周圍環境產生不信任感,害怕分離或回避母親,難以適應陌生環境,害怕與他人接觸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冷暴力多是起源于嬰幼兒時期沒有安全感的依戀關系,其實,他們是最脆弱的,他們比誰都渴望親密關系的依戀和依賴,在不確定或者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時,他們唯一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方式,就是遠離Ta,裝作自己不需要,甚至用拒絕的方式。
他們不知道到底怎樣做?因為在Ta成長的環境中,他唯一學會的就是把自己封閉起來,孤獨的自己舔自己的傷口,直至傷口結疤,不是那么疼了,在此過程中,他已經無暇顧及別人的感受,因為他正在避免自己陷入以往喋喋不休無謂爭吵以及劍拔弩張的敵對情緒中,在他看來,不攻擊別人已經是很大的退讓了,現在只想靜靜,以安撫自己內心受傷的小獸。
有的人,用發怒的方式求關注,求存在感,他們不知道,其實他們完全可以用其他比較溫和的方式來達成的,憤怒只能顯示他們的虛弱。
“從來沒有嬰兒這回事,當你看到嬰兒的時候,一定同時看到照顧他的母親”這是關于依戀諾貝爾獎獲得者溫尼克特的標志性語言,同樣的,在成人世界里,我們看到的也不單單是個人,而是一個充滿矛盾而又對立的綜合體,每個人都有善良的因子,也有邪惡的因子,關鍵是到底能不能觸發這個點,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