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我看到這樣一個實驗,20世紀60年代,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們把一種叫“環境優化”的實驗模型作為測試。研究人員將老鼠所在的籠子里放置了玩具、障礙物、隱藏的食物以及轉輪。研究人員還將老鼠聚集起來,以便它們能夠社交和玩耍。
實驗表明,生活在一個有更多感官刺激和社會化刺激的環境中,老鼠的大腦結構和功能借發生了變化。老鼠不僅能更好地完成學習,相對那些住在空蕩蕩籠子里的同類,他們的大腦也重了許多。而哈佛大學的一個小組也用類似的研究從反面證實:環境的缺失會使大腦萎縮。
20世紀70年代早期,在一次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中,一名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教員格里諾,用一臺電子顯微鏡展示了“環境優化”可以促使神經元生長出新的樹突。學習、運動和社交活動刺激并引發了分支擴張,繼而促進其上的突觸形成更多的神經連接,而位于這些神經連接上的許多髓鞘也隨之加厚,可以使神經連接更有效地釋放信號。
這種突觸的改建對神經回路處理信息的能力產生了巨大影響,顯然這是個好消息。這意味著,你有力量改變你的大腦,而且你要做的僅僅是穿上你的跑步鞋。
不過,北方一到秋冬季節,許久不見的霧霾就頻繁出沒。霧霾籠罩著整個北京城,現在跑步除了克服自己的懶惰,還要看老天的臉色。上周日北馬“顏值在線”,在藍天白云中順利開跑。
還記得去年的北馬趕上了霧霾天兒,如果你在北馬的跑步線路旁停留一會兒,會看到很多帶著口罩跑步的年輕人。今年,北馬報名人數10萬人,僅僅3萬的參賽名額,這種國際田聯的金標賽事中簽機率本就不高,珍惜機會堅持跑完還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平時鍛煉,那就得不償失了。
霧霾對身體的危害就不用我贅述了,跑步的目的是為了身體健康,在霧霾天兒仍然堅持跑步的人,恐怕就是舍本逐末了。
9月初,就頻繁出現霧霾,預計要持續到明年春天,也就是3月份,這6個月的時間該如何跑步呢,在家養膘肯定是不行的,現在不減肥,3月徒傷悲,4月徒傷悲,5月徒傷悲,6月徒傷悲,7月徒傷悲,8月徒傷悲。。。別人秀身材的時候,你又下決心減肥,為時已晚。
在這個戶外空氣不靠譜的季節,我們只能尋求凈化器下,室內那一點點貌似還干凈的空氣了。跑步機可能是都市跑步新時代中最有用的健身器材,家里有地方的可以自己買一臺跑步機,也可以以辦健身卡的形式,去健身房跑步。
不過,我是很喜歡去戶外跑步,沒有森林公園,綠茵跑道,在僻靜的馬路邊上跑也是可以的。畢竟一直聽說,在跑步機上跑步對膝蓋非常不好,對于那些膝蓋本身就容易出問題的人來說,更不敢輕易嘗試。
當跑步遇到霧霾天,難道我們只能認慫?
最近,看到一本書,讓我找到了救命稻草。這本書明確地告訴我們如何科學地在跑步機上面進行鍛煉,坡度的調節、速度的控制,跑步效率遠遠高于戶外跑步,安全也更有保障。
本書作者是: 戴維.西克,跑步機健身領導者,“精準跑步”創始人,指導過明星、運動員及業內頂級的教練,同時榮獲行業大獎,吸引包括《紐約時報》、《早安美國》《人物》等媒體的關注。作者鼓勵大家在天氣適宜的情況下享受室外跑步,而對那些需要在跑步機上跑步的人,本書會提供正確、有價值的經驗指導。
我們通常鍛煉有兩種方式,高強度間歇訓練和穩態有氧訓練,前者強度大,效率高,但易受傷;后者強度低且穩定,減少了傷痛的可能性,但健身、減肥效率很低,沒有其他動作配合很難見效。本書作者根據間歇、配速、坡度、恢復等的控制,提出了均衡間歇訓練法,以更小的身體負荷,通過更加有趣的方式幫助大家實現自己的健身目標。
均衡間歇訓練的計劃基本都在30min以內,盡管看起來時間并不是很長,但是運動量是巨大的,跑步機可以快速幫你完成一天的健身任務,讓你有更多時間做其他事情。
通過跑步機上的數據,我們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健身狀況,能夠精確地看到自己的跑步過程,制定更科學的計劃。選擇一臺狀況良好且平穩的跑步機可以減少對膝蓋的沖擊。
這些均是書中指出各個方面需要注意的點,這本書最最最大的亮點在于它的十一章:三周完成強勢啟動。
書中詳細指出前三周的跑步訓練計劃,精準指出,在跑步機上的每一分鐘你應該做什么,并提供了類似于筆記的地方,記錄自己跑步的全過程。
第一周第一跑
看了這本書我感覺找到了霧霾天跑步的救星,推薦給大家,希望對你也有所幫助。
順便提一句,我報了北京鳥巢半程馬拉松,如果能中簽的話,11月19日開跑,然而目前,我還在跑5KM(一把辛酸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歡迎一起打卡監督,一周跑三次,跑一休一。
無尾熊自成長/文
明白我的努力并不值錢,卻依舊不會停下努力的腳步。
關注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