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治療師外出度假或來訪者遇到嚴重問題時,建議來訪者獨處片刻,想像與治療師進行會談,嘗試給治療師寫信 (這封信可能需要在下次見面時才能遞達),以此獲得一個“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在面臨壓力和分離的時刻,這種想像中的同伴就有可能成為一種重要的支持力量。
所以,“調整接觸(modification to contact)”被認為是描述人們一系列創(chuàng)造性調整過程的最佳措辭,因為這些創(chuàng)造性調整過程可能是適當的,也可能是不適當的。一個健康的人應能根據毎一種新情景,在避免接觸、部分接觸和充分接觸的連續(xù)譜(continuum)中靈活選擇。任何一種選擇都有可能是健康的,只能視當時具體的場條件和個體自身的情形而定。
內轉(Retroflection)? ? ? ? ? 沖動(Impulsiveness)
偏轉(Deflection).... 接受(Reception)
去敏化(DesensUization) 敏感(Sensitivity)
融合(confluence)... 退縮(Withdrawal)
自我中心(Egotism)? 自發(fā)性(Spontaneity)
投射(Projection)..... 擁有(Ownership)
內射(Introjection).. 拒絕(Rejection)
探索與內轉同步出現的相關信念、內射和伴隨內轉出現的 念頭,尤其重要的一點是找出來訪者的想法:如果不壓抑沖動將會有什么后果。只有在來訪者和咨詢師都確信他有足夠的支持,并對適當的控制和釋放沖動有所理解時,內轉才能被消除。
如果來訪者意識到他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沖動,那么,幫助他有意識地覺察自己沖動循環(huán)的程度將十分有益。他應 該對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加以關注和留意,此外,還必須識別和理解這些感受和情緒。
在許多方面,對敏感者的建議和對去敏化者的建議極為相似。干預的進程必須非常緩慢,允許來訪者有足夠的時間把他自己和感覺可能包含的意義聯系起來。
“助人為樂”內射的結果"了能會使我們去幫助一個跌倒的行人,哪怕我們行色匆匆,我們可能會內轉一個不懷好意的評論,因為這個評論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融合的那一刻, 我們和所愛的人患難與共,融為一體,我們使用投射從而表達共情; 為了宏圖大業(yè),我們置生死于度外。在格式塔理論中,一個根本的信條就是:主要的不健康過程是精神錯亂,即將自己似乎難以管理或整合的各部分彼此割
你的目的是幫助來訪者重新建立靈活性,并沿著兩個極端之間的連續(xù)譜來回變動,以使此人在應對固定的格式塔和新情境時,能作出更有彈性及更多可能性的反應。
你如何描述來訪者與你互動的方式?
你會用怎樣的比喻來形容來訪者(例如,像一輛快速列 車)?
來訪者何時、如何與你中斷關系?
想像來訪者如何看待你?
當你回應來訪者的時候,你有什么樣的感覺與想像?
來訪者使你想到了誰?
當一個孩子努力要認識他所身處的世界時,他通過尋找模式、 發(fā)現可預期事件、建立因果關系來實現這一目的。為此,他需要建立有關這個世界的模板或固定的格式塔,以使自己明白如何與這個世界互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這些模板被用于理解他與周圍重要人物的關系、物質世界及他在其中所處的位置。最早的模板源干與原生照料者的關系場--往往是父親或母親--而往往正是這種早年關系為他理解將來所有的關系,尤其是最親密的關系,
面對較強烈的移情方式,你也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即來訪者對待你的方式如此奇怪或欠妥,以至于你感到他眼中看到的根本就不是你。你發(fā)現很難理解他對你的反應,似乎你的所言所行只有他才能明白其真義。
提高覺察力
理解有關誘因
來訪者的移情反應幾乎總是由咨詢師的某一方面所激起, 可能是干預方式、一個手勢、—種表情或聲調,而這往往是咨詢師無意識之中流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