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描述的不但是唐代杜牧那個時候清明的天氣狀況,而且在現今依然適用。因為清明不止是祭祀先人的時節,還是我國的傳統節氣之一。
我和許多的農村小孩一樣,父母出去工作,爺爺奶奶把我撫養長大。相較父母而言,與爺爺奶奶的關系更好。從小,爺爺奶奶就和我講他們的過去,大多是他們過去的磨難與苦楚,以期通過他們的故事來激勵我上進。雖然時代在變,他們的故事現在已經成為我們教科書中的教材,有些不和時代,屬于落后的產物。但是那種精神卻一直在警醒著我們后人,任時光變遷,中華民族的精神都不會改變。有時候他們也會講我們老祖宗的一些事情,不過,講的太過于雜亂,只言片語,讓我難以拼湊出祖先的事跡。不過,從那些只言片語中透露出的還是爺爺奶奶以及祖先過去生活的悲苦與心酸。
在我們這里,祭祀大概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三點之間,因為在陰陽學中認為這段時間陽氣最盛,陰氣較為稀薄。今年的清明節與以往是一樣的,陰沉沉的天空,侵入骨髓的濕冷氣溫。前些天還是夏天,一到清明節就直接入初冬了。氣溫的多變也讓人的身體受不了,一不小心就會著涼感冒,給原本極好的心情都變得非常的糟糕。不過,想到家人能夠在一起,再不好的心情也會轉變的好吧。
清明這天,拿著酒肉前往墓地,祭奠先人,表示對他們的緬懷。也許你并沒有見過躺在墓里面的那人,但是身體里那絲絲的血緣關系,讓你不得不對墓主人產生親近感。不過,這些也只能存在我的想象之中,想象著父親和伯伯他們去祭祀的樣子。而我則在回學校的車上,看著一些同齡人也如我一樣大包小包的在求學路上奔波,有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只是,我不知道,他們是否如我一般今年未曾祭奠過先人。
在外的游子,只能千里寄托對先人的緬懷了。學校里面,那些回不了家的同學,看著能回家的同學,大包小包的離開學校。心里淡淡的落寞不由而生,一年前,也是清明節,雖然那時是在為高考而緊張的備考,無一絲松懈,即使是清明節,也會抱著試卷和課本,生怕浪費這一分一秒。現在呢,上大學了,原本可以輕輕松松,然而,我們上了大學才知道,大學并不比高中輕松,也是充滿了競爭。也許我們從前會羨慕,但是現在卻也只能習慣了。回不了家,只能默默的給家里打個電話,在這時也許會想起王維的那首詩吧——“遍插茱萸少一人”。雖然有點不合情況,但那種“你們都回家團聚,而我卻在外面孤單一人”的感覺表現的淋淋盡致。
清明時節,道路太艱,風景很美,過去太難。清明時節,我在車上緬懷先人,緬懷那些不曾見過卻又有血緣關系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