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陷于感情的困惑之中,時常告訴自己理性的解決問題,多溝通,多思考。掉到一個自己給自己挖的坑里,痛苦地在理性的選擇和感性的沖動中徘徊。
有幸看到朋友圈好友在拜讀叔本華的著作,突然想到了大學那段日子曾經一度視為人生導師的周國平。他對于愛情的態度,已經在我腦海里模糊了,或者說已經在潛意識中影響了自己。而如今翻開一本《叔本華的智慧》確給予人生一切啟示。看來哲學著作的魅力真的在于,無論在人生的什么階段,無論遇到什么事情,總能在中間找到讓人平靜下來的力量。
寂寞
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寂寞的,內心世界不為人知的。我會把這種想法歸結為童年的經歷,也許童年期間,二十多年未與父母長期在一起的結果除了是獨立,是沒有從他們身上繼承有點的話,還是對于身邊的美好事物的依戀。
那么,叔本華直白地點出了,智者本該寂寞。寂寞并不是內心失衡的結果,而是一種心靈狀態,一種能夠從生命的本身,能夠從自己身上找尋快樂的狀態。
最新很粉的歌《童話鎮Plus》里唱到,多年令人質疑的堅持,不過是因為喜歡帶來的快樂。無論是感情上的,還是工作上的,抑或是生活上的,都是自己在追求快樂罷了。這種追求所獲得的快樂并不來自于外界,而在于自己內心。
追求內心寧靜從而得智。
理智
我也常常覺得是理性的,口中標榜著十六型人格中自己理性的部分。卻不知自己理性只是看待問題的方式,理性地認識問題,理性的思考。而生活的智慧在于能夠理智的解決問題。
理性之上,理智之下。便是我現在的狀態。
歸根結底還是愚蠢,心靈的躁動無非是庸人的自擾。而她告訴我的,帶給我的是,最直白的快樂,確實暗合哲學規律的大智慧。
善
媽媽常說我,是個善良的人。
叔本華說,善與惡其實沒有對錯之分,只是選擇的問題。是使得自己的利益附于他人的利益上還是根本不讓自己吃虧。
我的確是個不怕吃虧的人,因為吃了虧,我便能看清這個世界,看清周圍的人。我也想這樣教育我的孩子,盡管計劃在他三歲時送他一把瑞士軍刀,親人都不太理解。
我的確是個很怕吃虧的人,站在人生的角度上看這些問題,我會惶恐,未來的自己會后悔今天做的決定,今天哪怕善意的任何一件事情結果都是使得整個人生變得更糟,或者是傷害了更多的人。
如果說,從善的性格無法改變,那么自己需要做的是掌控更多的選擇。
人中人
叔本華將人分為三種,一般人,睿智的人與天才。而我估計與天才無緣。至少我要做人中人。
一般人將其一生幸福,寄托于外界事物上,或是財產、地位、愛妻和子女,或是友人、社會等等,一旦失去他們,或是他們令他失望,他的幸福根基也就毀壞了.對于睿智之士來說,與天才相比,雖沒有顯著的才華,但比一般人又聰慧得多.他們愛好藝術但又不精通,也研究幾門無關緊要的學科,當外界的幸福之源耗竭或不再能滿足他時,也頗能讀書自娛.這種人的重心可說部分在自己身上.惟有具備極高的睿智力,也就是另一種人——— 天才,才能對知識抱有強烈的求知欲,它能投入全部的時間和所有的精力,力圖陳述他獨特的觀念,或用詩、或以哲學來表達它對生命的看法.這類人把重心完全放在自己身上,他們只要有真正的自我,即使失去其他一切也無所謂.現在,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天生有充足睿智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