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見的自己--讀書隨筆一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臺灣女作家張德芬的一部心靈成長小說,或者說以小說為載體,來闡述作者自己的心靈自修與感悟。
一、我們一生到底想追求的是什么
德芬原是臺視知名主播,生活在名車豪宅之中,夫君也是名人,但為什么突然辭職而追求心靈自修?我們一生追求權力、財富......,為什么時常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我們最終目的不還是想追求一份喜悅與內心的和平。
我私下里會把我們對人生的這兩種追求分為“表我”與“真我”,但我們自己常常混淆,把“表我”的追逐,當作“真我”的需求,就象快樂與喜悅。
快樂取決于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在權力和財富占據社會優勢資源的社會,“表我”追求的不如意,有些人會把它怪責于父母;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從再普通不過的家庭中成長。也許我們的父母不是最好的,但是他們所知有限,資源有限;在諸多限制下,我們所得到的已經是他們最大努力的結果了。
而且“表我”的追逐會向外膨脹,沒有滿足的時候,也就注定不會有持久的快樂;而真我的修煉是向內延伸,越來越寧靜、越來越祥和、越來越滿足,對外的需求越來越少,與天地融、與宇宙融。
“我們是誰?從哪兒來?向哪兒去?”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追問,但永遠不會有結果的亙古天問。但人類矢志不移地求解這種沒有跡象表明可以破解的問題,也證明了人性與自由意識的無上價值。
二、真我的溝通-身體
真我是人類不斷進化、長期累積傳承下來、已轉化為我們身體組成部分的基因,真我是喜悅、和平與愛,也就是我們孩童時的那種純真、也就是未被污染的大自然。記住,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我的東西席卷一空,而真我是不會改變的。
受我們所處文化氛圍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真我”逐漸被污染,被噴了層層藥水、被裹了一層層濃脂艷粉、被到韓國整了容,變成膨脹的“小我”、“自我”。我們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貌似好看,但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的那種純真的快樂,或者說再也吃不出小時候那種米飯的芬香、肉魚蝦那種自然的美味!
那么我們如何回歸?首先要善用我們的身體。這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種能量,包括我們的身體,這就是世界的實相。
“我們通常認為,空間是空的,而物質是實在的??墒鞘聦嵣?,任何物質本質上都是空的。很多現代偉大的物理學家告訴我們,即使看起來像固態的物質,包括你的身體在內,它們的內部幾乎是百分之百的空間---原子和原子之間的距離,遠超過它自身的尺寸。在所有的原子和分子的內部空間里,粒子其實占據了很小的空間,其余全是真空。而且事實上,這些粒子是不停地消失和出現的,像音符的波動一樣,是振動的頻率,也就是能量。”
《水知道答案》說:日本一位名叫江本勝的博士,讓水分別聽音樂、讀文字、接受電磁波、看圖片,給它們不同的意念,然后在冷藏室冷凍兩個小時,通過顯微鏡觀察結晶的冰。結果竟然發現,水的結晶會因為聽到、看到、收到的信息和意念是好還是壞,而起了莫大的變化。
也就是說不僅是所有眼見的物質,連看不到的聲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種有特定振動頻率的能量!這些能量包裹、阻礙了我們內部的生命能量的生長,我們要釋放這些外部的能量,讓內部的能量出來;或者讓這些能量為內部能量所征服、馴化、同化。所以人有內在氣質、外在氣質,就看哪一種氣質更強。
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