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在家了,出去了一周,又回來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無法長久地堅持一份工作,一件事情呢?只要在工作中遇到一丁點挫折或者一小點情緒上的波動,他心里就開始打退堂鼓。他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人才,這種小地方無法安頓他這樣一個所謂的讀了點書的“人才”,或許他過于高估自己了。他不想又不情愿蝸居在這個小鎮上從事一點雞零狗碎的工作,或許他心中還有夢想,他的閱讀夢、寫作夢、哲學夢。這些夢想在外人看來又或許是逃避現實的借口罷了,但他無比看重這些夢想。當現實和夢想發生沖突的時候,他就本能地逃避現實,躲進自己營造的、由父母提供保障的無比舒適的那座溫暖的小小的溫室中。就是因為這一次次的逃避造成了他的懦弱,經受不起別人的打擊。人們常說要擺脫舒適區,要進入惡劣環境磨練一番,而他的選擇則恰恰相反,他一次次躲進自己的舒適區,一次次逃避自己要面對的困境。而這些困境常常是他自己臆想出來的,現實常常沒有他想象得這般恐懼和痛苦,這些恐懼和痛苦是被他拿著放大鏡放大了的。如此下去,恐怕他將變成廢物一個。
但是即便他在現實中沒有什么可以借鑒學習的,也是可以把他作為文學典型的,作為豐滿全人類的典型性的,也還是可以有進一步探討的可能性的。畢竟他是人類的一份子,即便他再不濟,再懦弱;作為人的存在,也還是有一番探討的可能性的。我想說一下他可以采取的措施來避免無可挽回的他的個人的毀滅。
首先他應該脫離父母的庇護,去外面獨自闖蕩,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我想這是他無法堅持長期工作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家的生活太過于安逸了,沒有獨自社會生活的磨練,一個人是無法成人的,尤其是在無法脫離父母的庇護下。鄧曉芒教授曾說過:“一個人的成人是從脫離家庭的庇護而走上社會開始的。”
其次,前一步必然會帶來很大的恐懼感,他要做的是帶著恐懼生活,或者靜下來觀察恐懼。在這一點上,人們往往說得過于抽象了,說什么要直面恐懼。到底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恐懼的襲擊,這一步還有待他自己的探索。這里也有一個方法:要想克服人性中的恐懼,就要敢于去做那些讓你感到恐懼的事。做這些讓我們感到恐懼的事類似于心理治療中的認知行為療法。比如你害怕社交,那你就要敢于到人多的地方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害怕游泳,那你就要嘗試到水中去。這一段時間是很痛苦的階段,可能幾個月、半年或者一兩年。只要度過了這一階段,你就會感覺到柳暗花明。
最后,就是所謂的堅持。或許堅持的同義詞就是習慣吧,當你對恐懼或者痛苦有一種本能的反應后,這種反應不是逃避,而是直面時。你就能在一次次的磨練中增強自身的對于恐懼的抵抗力。并且一次次獲得前行的力量。恐懼和痛苦是一個人終生無法擺脫的,它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樣同時存在,是一體兩面的,是同一個事物。恐懼痛苦是和生命連接在一起的,要想取消恐懼痛苦,只有同時取消生命的存在。所以消除痛苦是無法達到的。只有在一次次與痛苦的拉鋸戰中增強自身的力量,我們才有更大的勇氣來面對下一次痛苦的襲擊。
最關鍵的是我們的力量是增強了,還是減弱了。凡是能增強人的力量的,我稱它為美的,善的,快樂的;凡是減弱人的力量的,我稱它為丑的,惡的,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