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迪(traveler)
01
今天在醫院牙科看到這樣一個場景。
爸爸媽媽帶著一個10歲的小男孩來看牙,男孩看樣子在路上一直哭十分排斥被“強行”帶來的。
一看到醫生情緒更激動,哭鬧著拒絕治療,看到這種情況,醫生說到“這樣不行,如果真不配合,只能去省*醫院去看,那里醫生有辦法,把父母拒之門外,然后把孩子綁起來。”
媽媽在一旁說到“你到底治不治”。孩子聽到更害怕,直接逃出房間。
我看到因為害怕身體有些發抖哭泣的孩子,還有醫生和媽媽在一旁的“火上澆油”,心里難過極了,眼眶有些濕潤。
雖然知道我出于禮貌不該“插手”,但還是忍不住提醒下那位媽媽“孩子是太害怕了,可以先幫他消除下心理上的恐懼。”
或許是我表達得不夠清晰,那位媽媽好像沒有聽明白我的意思,走到走廊,孩子試圖偎依到媽媽跟前尋求理解,但媽媽頭扭向一邊,嚴厲地說“你看看剛才那位小哥哥,一點沒事,你都已經10歲了,你不是2歲!有什么好哭的。”
爸爸此時和醫生在屋里溝通,我站在旁邊也跟爸爸說到“孩子只是在害怕。”爸爸似乎聽進去了,有些埋怨地說到“是的,早上孩子他媽給他看網上的視頻,嚇到孩子了。”
然后,他走到孩子身邊,溫和地說到“看牙呢,只是醫生給你地牙齒塞上一個棉球,不疼的,早上媽媽給你看的那個是太嚴重了,你的一點都不疼......”
然后他邊比劃著邊用溫柔的語言跟孩子解釋如何一步步把棉球放進去。這時,我看到孩子整個人放松下來,不再哭泣,認真地聽爸爸講解,還不時地說出自己地疑問。
最后,孩子同意了治療。
然后爸爸去繳費,孩子想要跟著出去,媽媽說到“你去干嘛,呆著就行,都這么大了!”孩子也沒吱聲,默默地跟了出去。
我知道,孩子因為在爸爸那里得到了理解,他的情緒可以在那里得到表達。
02
在這個事件中,孩子其實不是排斥治療,他只是對未知的恐懼和害怕。
當他的這份情緒通過哭鬧表達出來時,開始沒有被父母以及醫生看到,所以他會抗拒、排斥。
后來,他想向最親近的媽媽尋求理解,但很遺憾的是,媽媽看不到這份情緒,而是表示“你不能這樣”。
當爸爸感受到他的恐懼,并幫助他看到這份恐懼其實沒有那么可怕,也明確告訴他爸爸會在你身邊陪著你時,小男孩便嘗試著敞開自己,在爸爸的接納下去信任外面的世界。
在這里,其實爸爸和媽媽分別扮演了兩種媽媽。
當能很好地回應孩子時,媽媽就是“好媽媽”;當不能回應孩子時,媽媽是“壞媽媽”。相對應的是,面對“好媽媽”,孩子會是“好孩子”,而面對“壞媽媽”時,孩子就是“壞孩子”。
爸爸扮演了“好媽媽”,媽媽則扮演了“壞媽媽”。
所以好媽媽的回應讓孩子覺得被理解,便產生了信任。
03
也許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不應該太慣著,應該從小培養他的獨立和堅強,不然容易養成他的過度“依賴”。
但是,請您知道,依戀和依賴是不同的概念。
依賴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而不自己做,依戀是一個人情感上,能夠****向情感對象的打開。
如果說,我對你的渴望,得到了你的積極回應,那份動力就在我和你之間建立了一份鏈接,我就會表達對你的依戀。
依戀包括三種類型。
安全型依戀,是因為我對你的渴望,得到的是比較一致的積極回應,而最終我確信這份表達是基本受歡迎的。
回避型依戀,是因為我對你的渴望,得到的是一貫冷漠的回應,而最終我阻擋住我對你的渴望。
矛盾型依戀,是我不能從你那兒得到穩定風格的回應,你忽冷忽熱,于是我的情感表達矛盾了起來。
04
這讓我想到前不久拔牙,是拔掉一顆橫著長的智齒,需要割開牙齦、縫合,算是一個小手術。
我小時候拔過一次牙,那時技術不夠發達,麻藥也不怎么管用,我記不清當時具體細節,只知道當時特別恐怖。
所以,這次拔智齒我,雖然意識層面,我告訴自己,我已經是成年人,而且必須要接受治療,但因為小時候事情心里仍然是十分害怕。
而這位牙醫的做法就是,沒有一味說什么“沒事,不疼,不要緊張,不要害怕,都這么大了”之類的無關痛癢的話。
他溫和地看著我,聽我表達自己地恐懼和擔心,溫柔又耐心地告訴我接下來的每個步驟,可能會有疼痛感,但不會太疼,跟我溝通如果有太疼可以示意他,還建議我可以做深呼吸放松身體,打趣說到“如果有音樂我還可以給你來段輕音樂”。
這些讓我感到被接納,他可以被我信任,我愿意把自己交給他。
過程果真沒有太多恐懼,當可能有疼痛感時,他會提前告訴我,然后一邊溫柔地說到“接下來可能會有一點疼,好了,最難的部分已經拔下來了,很快就好啦”,我的身體一下子放松一下。
拔完過程竟然會覺得有些“愉悅感”。
05
其實,每個人作為一個主體都在尋找著客體。
當我們發出的“渴望”被看到并被接納時,我們便與外界建立了良好的情感鏈接,這是一種對外界的信任和情感的敞開。
當我們不被看到或不被接納時,我們的這份能量便藏在了身體里,它并不會消失,可能會繼續向外“攻擊”或向內攻擊自己。
比如,故事中的小男孩,當他不被看到時,他會繼續哭鬧并拒絕治療,直到被爸爸看到并接住。
如果爸爸也沒有看到并接住,他可能會繼續哭鬧并向內攻擊自己,“我這么大了,還這么膽小,不應該哭鬧”,這樣的結果很有可能導致日后他的不自信、“討好性”的表面堅強、拔牙的心理陰影。
那如果這樣,到底是“以10歲孩子不應該哭鬧來強迫孩子堅強”,還是“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并幫助他分析并一起面對”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判斷。
另外,“聽話”的孩子容易遲鈍,因為他的身體和情感發生了分離。想到之前語姐在文章中提到的一個例子。
語姐(ns30riji)家的寶寶吃飯時,爺爺為了能夠讓他多吃一點,每次都說“你還沒吃飽,再吃一些”,以至于有段時間寶寶每次吃完飯都會問爺爺“爺爺,我吃飽了沒?”
孩子的情感和身體發生分離之后,他會變得遲鈍,不相信自己身體,甚至感覺不到。
看看孩子,看看小動物,我們會看到生命原來的樣子:一方面,他們會試著獨立完成一些使其;另一方面,他們都在尋找情感依戀。當有依戀產生時,一份滿足感會油然而生。
現在,我明白當時拔牙過程中那份“愉悅感”就來自于當時產生的那份依戀,醫生的看見與接納給了一種情感的信任與鏈接。
06
其實,看到孩子表達的情感,并溫柔地給予力所能及的“善意”的接納和陪伴,讓他們形成依戀,并對這個世界敞開并信任,是我們給予孩子健康成長的最好的禮物。
End
PS:
其中關于依戀的一些概念來自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課。**
你是否有過類似被看到和接納,產生“依戀”的經歷?留言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