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兩游蘇州和寒山寺。
這座從古典詩詞中走出來的城市和古剎是我從小一直向往的地方。
她有著江南水鄉(xiāng)的鐘靈毓秀,也有著千古沉淀的詩香雅韻。
下面我們來看看千古以來跟蘇州(古稱姑蘇)及寒山寺有關(guān)的詩句:
唐代李白《烏棲曲》:
“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
唐代白居易《渡吳江》:
“妓筵今夜別姑蘇,客棹明朝向鏡湖。”
唐代杜荀鶴《送人游吳》: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唐代杜牧《懷吳中馮秀才》:“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
宋代宋浩浩《楓橋秋夜》:
“霜冷秋月吳天寒,姑蘇流水泊夜船。”
元代孫華孫《楓橋夜泊》:“畫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楓有客愁。”
明代高啟《賦得寒山寺送別》:“楓橋西望碧山微,寺對寒江獨掩扉。”
明代唐寅《把酒對月歌》:
“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梅花月滿天。”
清代吳偉業(yè)《圓圓曲》:
“家本姑蘇浣花里,圓圓小字嬌羅綺。”
……
千百年來,有關(guān)蘇州和寒山寺的詩詞不勝枚舉。而讓我們耳熟能詳?shù)膮s只有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
我到蘇州和寒山寺,也是因了張繼的這首詩慕名而來。
寒山寺位于蘇州市姑蘇區(qū),寺廟不大,但名氣卻如此之高,大概也是藉于張繼的這首千古絕唱吧?
一個落第的士子,一首千古不朽的詩,一座江南古城,一座古剎寺廟。不知是這首詩成就了張繼,還是張繼成就了這首詩。但它顯然確實成就了姑蘇城和寒山寺。
也不知,當朝欠不欠張繼一個名份?但他作為異鄉(xiāng)人,為蘇州作了一個千年不朽的城市代言,蘇州是否應(yīng)該追還他一個永遠的榮譽市民呢?
下面還是先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這首詩的來歷吧。
“據(jù)《唐才子傳》記載,在天寶十四年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756)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lǐng)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而臺灣作家張曉風根據(jù)張繼的《楓橋夜泊》撰寫了一個感天泣地的故事《不朽的失眠》。我這里簡單加工一下。
一千二百年前,一個叫張繼的人高考落榜了!諾大的榜單竟找不到他的名字。
十年寒窗啊!可能就此作罷了。
回吧!一個落第的異鄉(xiāng)人形單影只地踏上了歸鄉(xiāng)的小舟。
漫漫回程路,千里落寞心。
這天黃昏,船經(jīng)過了姑蘇。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無非是旅途中的一個站點,一個地名。
然而,今夜注定是一個不眠的夜晚。
江水睡去了,船家睡去了,沿岸的人家也睡了吧?
此時,唯有他還醒著。
月亮西斜了,偶爾有切切的鳥啼聲不時傳來。
在江畔,在不遠處,有漁火的光亮隱隱閃爍。可能是夜晚的捕魚人吧?
在今夜,在他鄉(xiāng),在姑蘇江畔,在秋深夜冷的季節(jié),在一葉漂泊的孤舟上,這一切的一切多么契合他此時的心情,多么契合一個落第士子的憂傷。
想到此次趕考,辜負了自己多年的艱辛,功名未取分毫,卻顛簸流落至此。一時間,不免所有的悲戚堆疊而來。
約三更時分,遠處的鐘聲響了,就貼著水面?zhèn)鱽恚瑐鞯酱摾铩?/p>
這是寒山寺的鐘聲吧?
此刻,這驚世的鐘聲徹底讓他失眠了。
此情此景,腹稿早已打好,他索性推枕而起,然后一蹴而就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絕唱《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關(guān)于《楓橋夜泊》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或者說寫作經(jīng)歷,是歷史記載也好,后期人為編撰也罷,管他呢,我們只需知道張繼這個人足矣,只需知道這是一首絕妙好詩足矣。
古往今來,這首詩千古傳唱,成了多少人某種無法言說心境的寫照。
我曾在文字家園的一期作業(yè)里寫過一首《解紅丨游寒山寺念張繼》也拿出來曬曬:
一念起,幾潮生。水疇月下舟自橫。
半世浮沉不歸客,只身向晚釣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