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電視節目《超級育兒師》里看到一對母子,兒子3歲蠻不講理,經常歇斯底里地哭。母親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大吼大叫,她們每天都在吼叫和哭鬧中度過。
逛菜場時,兒子對各種菜充滿好奇,媽媽不耐煩地說:“不許再煩我了!不許再問我了!”
回家時,孩子累了,要媽媽抱,媽媽絲毫不在意孩子的情緒,只會不停地吼:“我拎著東西怎么抱你?”
在家里,孩子玩小汽車,發出嘟嘟的聲音,媽媽暴跳如雷道:“你不許發出聲音!我最討厭吵了!”
這位媽媽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的兒子如此煩人?為了讓媽媽感受孩子每天身處的環境,節目組把這位媽媽的話剪輯下來,讓她聽一聽自己平時都是怎么說話的。
當刺耳的吼叫聲不斷涌出時,那位媽媽的情緒逐漸崩潰,最后,她渾身顫抖地捂住耳朵,蹲在地上失聲痛哭。
很多父母喜歡大吼大叫,特別是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可謂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有因為吼孩子住院的,有因為罵孩子回奶的,還有捶桌子捶到手骨折的。
為什么父母喜歡吼孩子?主要原因有哪些?
1,原生家庭的原因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說,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將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性格塑造和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每個孩子都是通過觀察,模仿父母來了解世界,如果父母喜歡喜歡朝我們大喊大叫,成年后,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的行為。有一句話叫,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2,遷怒孩子,把孩子當成出氣筒
心理學上,有一個踢貓效應,講的是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一頓,孩子心里窩火,狠狠的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剛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踢貓效應是指對比自己弱或者等級低于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很多家庭都有踢貓效應,父母在外面或者公司受了氣,回家看到孩子吵鬧,或者不會寫作業,就會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因為罵孩子很安全,他們沒有能力反抗,于是孩子就成了父母發泄負面情緒的出氣筒。
3,錯誤的激勵方式
很多父母從小在棍棒教育和打擊教育下長大,自己沒有被溫柔相待過,自然就不懂得要用耐心和愛心,溫柔地對待自己的孩子,更別說鼓勵了。他們總是以愛之名傷害孩子,毫不留情地打或者罵一頓孩子后,告訴他,我這是為了你好,愛你才打你罵你。
在《少年說》里,一個小女孩抱怨媽媽老是打擊她,讓她沒有自信。媽媽卻說,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覺得你的性格里頭,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會怎樣?
德國有一本著名的情緒繪本《大嗓門媽媽》,很形象地描述了孩子在媽媽大吼大叫下受到的傷害。
今天早上,媽媽沖著我大聲吼叫,那聲音,
把我震得四分五裂。腦袋飛上了宇宙,
身體掉進了海里。
翅膀迷失在熱帶雨林,嘴巴落到山頂。
屁股淹沒在嘈雜的城市里。
只有雙腳依然站在那里,然后開始不停地奔跑,奔跑。。。。
這缺了只腳嗎?對不起。。。。
大嗓門媽媽找回了所有的碎片,把它們逢到了一起。
繪本里小企鵝雖然縫好了,但是留在孩子心里的傷痕卻不能愈合。美國麥克萊恩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用10多年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發現父母的言語攻擊會對孩子產生長期傷害。如果父母經常用言語辱罵孩子,向孩子吼叫,哪怕事后的再溫柔的安撫,都不會消除負面影響,并且對孩子產生的傷害無法逆轉。
2011年,Teicher和其團隊 掃描了21個18-25歲成年人的大腦,他們曾經都遭受過嚴重的言語暴力,他發現父母的言語暴力會增加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增值達到14%(顳上回區域和言語智商有關)。
父母言語暴力越多,這個區域的增加體積越大。而正常人這個區域的體積和血流量會逐漸減少。父母的言語暴力包括對孩子長期的大吼大叫、侮辱、威脅、貶低、取笑,斥責等。
通過這些研究,Teicher 指出言語暴力會改變兒童大腦對感覺信號的處理回路,改變這些相關腦區的生理結構。
既然父母的言語暴力會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會產生嚴重的傷害,那我們要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到不吼不叫呢?心理學家卡倫.萊維奇和安德魯.夏特的建議是提升情緒復原力。
那什么是復原力呢?
心理學家卡倫.萊維奇和安德魯.夏特在《復原力的因素》里說,復原力指的是能夠從挫折中恢復原狀,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從挑戰中獲得動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壓力和困難的能力。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復原力能幫助我們快速調整自己的情緒,走出困境。
首先,宣泄情緒,走出內疚,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媽媽是超人》里,賈靜雯的女兒bubu和小伙伴meiya去便利店做義工,約定好輪流幫客人結賬,但meiya覺得好玩,就一直拿著不肯放,于是兩人發生爭奪,導致不能收銀,這時meiya的媽媽走過來,把meiya抱到小角落,批評了一頓,在meiya被批評時,bubu站在一旁非常內疚,她覺得是自己害得meiya被罵。
小朋友間的小打小鬧造成的內疚,很快就會消失。但成人常常會因為自己的過失,陷在內疚里走不出來。比如,孩子沒有做好作業,結果一下情緒失控,就把孩子打了一頓。打了后,很多人就自責,為什么自己下手那么狠,不應該打孩子的,不就沒寫完作業嘛。于是內疚一直在心里徘徊,積累。等下一次孩子有什么問題讓我們憤怒的時候,以前積累的內疚感,就會順勢而出,對孩子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所以,當我們有情緒的時候,要找合適的渠道去宣泄自己的情緒,釋放壓力。不要讓內疚感一直藏在自己心里,當問題發生時,積極地去尋找產生的原因,并解決問題。
其次,培養成長型思維,懂得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更懂得言傳身教,他們會用言語鼓勵肯定孩子的努力,當孩子面對挫折時,會教孩子怎樣去戰勝挫折,而不是大吼大叫地批評,責罵。
更重要的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知道自己的情緒出現問題時,他們會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而不是逃避問題。他們相信自己通過努力可以改變,即使失敗了,也能從中吸取教訓,知道過去失敗,不代表永遠會失敗。
最后,增強自我效能感,提升自信心
簡單的來說,自我效能感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做好某一件事,當自我效能感越強,復原力就越強,自信心也越強。
自我效能感來源于過去成功的經歷,如果一個人過去做事情,經常是成功的,他就會很自信,覺得只要我肯努力,那么我就能做成。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老鼠搶地盤的實驗,他們讓一強一弱兩只老鼠在一個鐵籠里,讓他們搶奪地盤,不想也能知道,弱老鼠肯定打不過強老鼠,但是心理學家通過刺激弱老鼠的大腦,幫它打敗了幾次強老鼠后,它變得厲害無比。即使換了地方和對手,它一樣也能打贏。
這個例子說明,增強自我效能感,能幫助我們提升自信心,當我們有信心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再設置合理的目標和期望。我們就可以慢慢地改變,控制自己的情緒。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兒童的心靈。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不管孩子調皮還是犯錯,我們都要好好說話,大吼大叫只會暫時震懾到孩子,但不利于長期教養,甚至會對孩子身心產生傷害。這些傷害雖用肉眼看不到,卻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言行舉止。為了孩子的未來和自己的健康,停止大吼大叫,學會用復原力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