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晚上,弟弟在媽媽懷里瞇縫著眼睛,小嘴微張,眼看就要睡著啦。忽然,砰!姐姐推開門,啊哈哈哈!大笑一聲,尖叫,小老鼠,哪里跑!她又在假裝自己是黑貓警長。
哇!弟弟一個激靈,被從迷糊的夢境中拽回現實。咧開大嘴嚎哭起來。
剛剛,弟弟馬上就要睡著,弟弟睡著了,媽媽就可以專心哄睡姐姐,然后,媽媽就可以怡然地享受難得的寶貴自我時光,肆意地放飛心靈。看著弟弟瞇縫瞇縫微微顫動的長睫毛,媽媽仿佛嗅到了自由的味道。
然而,然而,一切都被姐姐平地一聲吼打回原形,甚至情況更糟。
哇啊哇啊~~弟弟的哭聲,警笛一般急促而又洪亮,啊哈哈哈哈~姐姐的笑聲尖銳又具有穿透力,在寂靜的夜里,劃破安靜的空氣,簡直也要劃破媽媽那顆緊繃的小心臟!
二、
媽媽要發飆了!
閉嘴!你想要干什么!在這里亂喊亂叫,沒有看到弟弟在睡覺!媽媽真的很生氣,你,去隔壁房間等著!面壁思過去!你聽到了沒有?不許大聲說話了!……媽媽blabla說了一大通,拼命大聲吼叫。
在!心!里!
是的,媽媽這次沒有大吼大叫,因為媽媽想到了今天給姐姐講過的繪本,德國繪本名家Jutta Bauer的《發脾氣大叫的媽媽》:
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沖著我生氣地大叫。
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
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里。
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
我的翅膀掉到了熱帶叢林中。
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
媽媽當時想,好可憐的小企鵝。媽媽看到身邊專心聽繪本的姐姐,頂著可愛的小腦袋,瞪著圓眼睛,吃驚著小企鵝的身體散開了!媽媽想,在我大吼大叫的時候,我的孩子也一定像小企鵝一樣驚慌失措,嚇得靈魂都要飛出身體了。
三、
媽媽沒有大吼大叫,而是用節省下的精力在思考,如何才能不吼不叫做個平靜的媽媽,卻能照顧好兩個娃。
首先,媽媽要原諒自己。
大吼大叫過的媽媽,我相信,在育兒的道路上,你不是孤單的一個人。
0—3歲的小寶寶,真的是天使一樣的存在。六月天,娃娃臉,孩子的臉又可以變得比翻書還快,尤其trouble Two階段的姐姐,不斷地在試探大人的底限。媽媽看著懷里的小的,掛念著門口的大的,神經緊繃,情緒積累到一個點,不由自主地吼了孩子,請不要過度自責內疚。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想想下一步如何與小(xiong)天(hai)使(zi)相處才是正道。
除了吼叫,我還能做什么?
接下來,我們學習一個方法,來試試,平靜地對待孩子,是不是比大吼大叫有更好的效果。著名的“A-B-C-D-E法則”閃亮登場。當你被孩子激怒的時候,可以嘗試以下5個步驟:
1.自問(ASK)
2.呼吸(Breath)
3.平靜自我(Clam yourself)
4.確定孩子的需要(Decidewhatyour childneeds)
5.同理心(Empathize)
媽媽把這個方法用在這次事例的處理上。
媽媽自問:我現在感覺如何?暴怒,小宇宙很想爆發。我升級的想法是什么?姐姐如果再不停止喊叫,我就要給她點顏色看看!我是否能接納自己的感受?內心深處并不喜歡現在的感受,不想將想法付諸行動。
嘗試練習呼吸:核心是要溫和地覺察自己的呼吸。從腹部開始呼吸,有意識地做3-5次緩慢、輕松的呼吸。在呼氣和稀奇的時候,數4個數。呼吸的時候感知自己的身體,想象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氧氣。當把呼吸引導到肩頸部的時候,能感覺到這些地方開始放松,進而腦袋開始“降溫”,媽媽感覺好多了。
平靜自我:通過呼吸法等著自己平靜下來,媽媽提醒自己,雖然兒子被吵醒了,但是這并不是什么緊急情況,可以重新哄睡。兒子睡著后,可以跟女兒溝通她的想法。
確定女兒的需要:女兒不過是個二歲多的嬰童,媽媽對她的期望值可能設定的有點高。女兒現在需要的是媽媽的一個擁抱,或者關注。她尖叫故意搗亂的行為向媽媽傳遞一個訊號:求關注、求擁抱,我喪失了等待的耐心。
同理心:媽媽閉上眼睛,將自己置身女兒的處境,嘗試感受她的想法和情緒。傾聽她想說什么,告訴女兒媽媽能理解她的想法。
媽媽騰出一只手臂,向女兒張開,平靜而小聲地說,來,寶貝,到媽媽懷里來。
女兒眼神一頓,停止了尖叫,像只聽話的小鼴鼠,乖乖地走過來,把頭埋在媽媽的臂彎。
媽媽說,你也想要媽媽抱抱了,是嗎?你等著急了,是嗎?女兒點點頭,嗯,媽媽,我也想睡覺覺。
好,媽媽摟著你,你在媽媽懷里,可以安靜地閉上眼睛睡覺。女兒把頭枕在媽媽腿上。媽媽一手抱著弟弟,一手輕輕拍著姐姐。
片刻之后,媽媽耳邊響起姐姐熟睡的呼吸聲,弟弟酣夢中甜甜地吧唧嘴的聲音。身邊兩顆毛茸茸的小腦袋,散發著溫熱的奶香。夜寧靜。
四、
媽媽很慶幸沒有沖姐姐大吼大叫。
如果大吼大叫,那么下一步就會是,弟弟繼續嚎啕,姐姐情緒崩潰,傷心哭泣,媽媽的吼叫也無法阻止姐姐猶如滔滔江水的負面情緒,整個氣氛像是火上澆了油,火苗愈發炙熱旺盛。經歷了情緒大戰之后,姐姐弟弟精疲力盡地入睡,帶著抽泣。姐姐在夢中呢喃,媽媽,請對我溫柔說話……哼哼唧唧還抽動著鼻子。
這個吼叫的結局是媽媽以前親身實踐過的。汗顏。
網上有個笑話:我們是媽媽!我們最幸福的時刻是?媽媽們齊聲回答:娃睡著的時候!
媽媽后來反思,也許是媽媽自己希望把姐姐弟弟都哄睡之后,會有難得的自我時光。姐姐的尖叫打破了媽媽的愿望。媽媽過于專注自己的目的,忽視了姐姐的需求,才會沖著姐姐大吼大叫。如果媽媽平靜地與姐姐溝通,看到姐姐的需求,并給予反饋。小朋友是很容易滿足的,你知道,她需要的可能只是媽媽的一個擁抱甚至一個溫柔的眼神。
曾經,我們都是那個懷抱一朵棉花糖就可以笑得一臉陽光燦爛的孩子。也許,媽媽一個舒展了眉頭的微笑,就是孩子柔軟溫暖的整個世界。
五、
……
我想叫,但沒有嘴。我想找,但沒有眼睛。我想飛,但沒有翅膀。
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這時一個大影子罩住了我
是我發脾氣大叫的媽媽開著大船來了。她已經把那些丟掉的部分給找了回來,并把他們重新縫好連上。
最后找到了我的腳,這下全縫好了。
“對不起!”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對我說。然后我們就開船回家了。
《發脾氣大叫的媽媽》的結尾,企鵝媽媽跋山涉水找到了小企鵝丟掉的各個部分,并把它們重新縫好。在媽媽找到它的時候,小企鵝好像忘記了那個發脾氣的媽媽。企鵝媽媽重新獲得了一個完整的小企鵝。
孩子就是繪本中那只小企鵝,她無條件地愛著、依戀著、信任著媽媽。
我自認為并不是一個溫柔可親的媽媽。
尤其是在有了兩個孩子之后,屢屢被挑戰情緒極限。
我現在不夠溫柔,不夠完美,但是,我是一個愿意學習,努力成長的媽媽。
希望,在生活的浩瀚大海上,媽媽能夠駕一艘“愛心號”,與我的孩子們一起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