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喧囂,能夠獲得傾聽的人才能擁有未來!每天1部TED,用文字和你分享演講的精彩!我是河東西,今天帶來的是——
《安東尼·戈德布盧姆:我們的工作將被機器取代,但也有例外》
01.機器學習很恐怖,但也有短板
2013年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一項關于未來就業的研究,結論是——
差不多將近一半的工作都有被機器自動化取代的危險。
機器學習應對這種顛覆負主要責任。它是人工智能最強大的分支,它會從大量現有數據中學習,并模仿人類行為。
戈德布盧姆所在的公司就專注于尖端的機器學習。他們召集成千上萬的專家,為工業和學術界尋找重要問題的答案。
因此,他們得以從獨特的視角審視機器的替代作用,哪些工作可以被自動化或受到威脅。
機器學習90年代初進入人們視野,一開始只是執行一些相對簡單的任務,像評估貸款申請的風險。
但在過去幾年里,在機器學習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機器學習可以完成非常復雜的任務。
戈德布盧姆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機器算法給高中生作文打分,得出的分數竟然和真正老師打的分數一樣。另一個是讓機器算法從拍攝出的眼睛圖像中診斷出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算法給出的診斷跟眼科醫生給出的診斷一樣。
類似這樣的任務,只要給定正確的數據,機器將完全超越人類。
一位老師在40年的職業生涯中可能審閱1萬篇作文,一名眼科醫生大概可以檢查5萬只眼睛。
但在短短幾分鐘內,機器可以審閱百萬篇文章,檢查數百萬只眼睛。
對于頻繁、大批量的任務,我們無法與機器抗衡。
但是,有些事情機器無能為力。
機器在解決新情況方面進展甚微,它們還不能處理未曾反復接觸的事情。
機器學習致命的局限性在于——
它需要從大量已知數據中總結經驗。
人類則不然,我們有一種能把看似毫不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的能力,從而解決從未見過的問題。
戈德布盧姆講了微波爐誕生的故事——
Percy Spencer是一個物理學家,二戰時從事雷達研究,他注意到磁控管融化了他的巧克力。他從對電磁輻射的理解聯想到了烹飪,因此發明了微波爐。
這是非常杰出的創新案例,這種跨界轉型每天正以難以察覺的方式在我們身邊發生成百上千次。
在創新方面,機器無法與人類抗衡,這將使機器自動化取代人工受到局限。
那么這對未來的工作意味著什么呢?
未來的工作狀態完全取決于一個問題:
這種工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簡化為頻繁、大批量的任務,以及涉及多少對創新能力的要求。
對于那些頻繁、大批量任務,機器變得越來越智能。現在它們能批改作文、診斷疾病,未來將可以進行審計、審閱法律合同。
盡管會計和律師還是需要的,但Ta們只需要研究復雜的稅收結構,或無先例的訴訟過程。
但機器將擠占位置,增加就業難度。
機器學習在創新方面沒有取得太大進展。
演講的最后,戈德布盧姆提出了兩個機器無法取代人類的職業方向:
營銷文案需要抓住消費者心理,脫穎而出是關鍵。
商業策略需要找到市場上還無人問津的空白領域。
人類將是營銷文案的創造者,人類才能推動商業戰略發展。
無論你將來做什么,每一天都要迎接創新的挑戰,那樣你將無法被機器取代。
02.未來已來,你準備好了嗎?
這個演講視頻很短,不到5分鐘,卻把我驚出一身冷汗!
前幾天,人工智能在圍棋領域橫掃人類高手,再次把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能力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
對照戈德布盧姆所說的條件,我們不難理解人工智打敗人類的道理。人工智能機器把下圍棋簡化為頻繁、大批量的任務,通過從大量已知圍棋棋譜數據中進行學習,使其能夠超越人類思維的局限,想出超出常理的走法,即便是人類的圍棋高手也無法應對。
如果說人工智能打敗圍棋高手與我們關系不大,那戈德布盧姆則是真真切切地揭示了我們面臨的職業危機。
如果說工業自動化時代,當機器取代工人體力勞動的時候,我們這些以腦力勞動作為謀生技能的人,還可以慶幸自己的職業不會被工業機器替代。
而今天,輪到我們了!
這個時代發展實在太快了,人工智能機器已經席卷而來。那些傳統的腦力勞動者,如上面列舉的教師、醫生、律師、會計等職業,已經被人工智能機器的發展拋在了時代的后面。
面對這樣的形勢,我們該怎么辦?又該做出怎樣的準備和選擇呢?
回避沒有用,逃也無處可逃。未來的5到10年,可能是留給傳統的腦力勞動者最后的機遇。
001.越早清醒,生機越大
世界大勢,順之者昌。很多原來被認為是很好的行業,已經頹勢漸顯。比如被互聯網嚴重沖擊的銀行業,比如已經日落西山的傳統媒體。
不過,即便如此,也不是沒有機會了。然而,機會只屬于那些清醒的人。
在大變革的時代,繼續裝睡的人,很快就會發現無法裝下去了。
要想自救,先要深度分析所處行業對于創新能力的前沿需求。
任何行業都可以分為占主流的傳統通用能力需求,以及前沿領域的創新能力需求。
如果你的能力處于通用能力范圍,那一定要盡快進入創新能力區域。比如傳媒人要完成從寫稿能力向內容及品牌運營能力的躍升。
那些較早跳出傳統媒體的傳媒人,比如從央視離職的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在從都市報出發創業的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創始人李筱懿,是非常成功的典型。
而很多人,既羨慕他們這樣轉型的成功,有害怕跳出體制的,結果只能隨著傳統媒體的大船不斷往下沉,喪失了跳船逃生的機會。
002.刻意練習,快速迭代
找到了行業創新能力的需求,就需要像打怪升級一樣,迎接能力升級的挑戰。
唯一的辦法就是刻意練習。具體來說,刻意練習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需要有一個好的導師,在跳出舒適區的練習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極限。
但是,身在職場不像上學時有老師指導,不像職業運動員有專業的教練,那就需要我們主動尋找行業里最牛的人對表,跟隨、模仿,乃至超越。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職場上人們往往沒有時間去進行刻意練習,每天工作非常忙碌,很多時候會陷入事務性的工作無暇他顧。
那么,只有通過“邊干邊學”來保持刻意練習的姿態,才有可能實現在日常工作中磨礪技能的目標。要改變心態,明確不是只有在培訓中才能練習,把邊干邊學的想法植入頭腦。對于刻意練習的目標,不要貪多,只盯著最適合你的一項特定能力進行練習。主動把工作活動都變成練習場所,同時注意反饋,把同事當老師,收集大家對自己表現的反饋。
做到這些對于我們來說,就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性地進行刻意練習了,而不是被動等著人力資源部門來做培訓,畢竟那樣的機會太少了。
這個過程是沒有止盡的,必須一個目標接著一個持續精進。
至于那些在學校還未進入職場的小伙伴,記住一點,我們要愛父母,可以聽從他們的建議,但決定要自己拿。父母往往是活在過去的,你的未來只有你自己能夠判斷,要站在人工智能機器發展領域前沿,去審視和定位自己的職業未來方向。
穩定,屬于上個世紀。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動態之中,努力提升自己,進化成足以適應不確定性未來的生物。
我是河東西,一個身在體制、心懷夢想、努力精進的大叔!喜歡就點贊關注我吧,沒有什么比遇見志同道合的你更開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