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慢和記性不好是我的特點,所以一個35萬字的小說對我而言,基本就是讀到最后前面就忘的差不多了,可悲也可喜——因為在我迫不及待地搜索書評以求回憶起整本書的情節后,竟發現他們是那樣的主角,反而慶幸自己記不住那些人性中的丑惡。
有趣的是網上關于《白夜行》的探討中,絕大多數都涉及到雪穗和亮司之間的感情問題,觀點也不盡相同。其實對于兩個主角的情感糾葛,我倒覺得不能簡單用愛情來概括,人性是復雜的,人的情感更是如此。雪穗視亮司為自己天空中的“發光體”(原諒我的用詞)——用來代替太陽,這樣的情感可以是愛情,也可以是親情,更可能是一種依賴,一根墜落黑暗中無依無靠時的救命稻草,這種復雜的感情絕不僅限于愛情。而亮司甘愿為雪穗的清道夫,替她清除所有道路上的絆腳石,不惜任自己墜入黑暗的深淵,永無天日。若說愛情,那亮司對雪穗的愛也是卑微的,是帶著贖罪的心理的,是不平衡的。如果愛情里的天平一旦傾斜,那愛就很容易生變。所以我認為亮司對雪穗,更多的是童年時期的純粹愛慕,這份感情里有憐惜,有悔恨,有保護,有贖罪(替父)。同時,就小說情節設定來看,雪穗與亮司應該很少見面,即使不得不碰面也應該是在緊張且倉促的情境下進行,俗話說:見面三分情,那總也見不著面,愛情的成分自然就更淡了,不然你談個19年的異地戀試試?
還有一個解讀很多的地方在小說的結尾,雪穗看到亮司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自殺,不僅裝作不認識亮司,而且頭都不回的走了。對于此處對雪穗反應的描寫,我認為再自然不過了,我們姑且不論雪穗內心到底有多大波動,即使是翻江倒海,那可是雪穗啊,一個極盡虛偽的女人,又冷酷無情到了極點,怎么可能讓自己失控?在人生這個大舞臺上,這就是個影后啊!這種突發事件簡直就是雪穗體現演技的最佳時機,她可能內心洶涌澎湃,但平日里的訓練有素絕不允許她在這關鍵時刻掉鏈子,所有的情愫在事發的一瞬間便被本能的壓制,化為臉上的冷漠,自如,云淡風輕。況且雪穗對于亮司的死也不見得就有多震驚,她自己不也說過嗎: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亮司只不過是她太陽的替代品,終究不是真正的太陽。
有人說作者創造出來的人物都有自己的靈魂,東野圭吾筆下的雪穗是一個虛偽、冷酷、殘忍、堅強、努力、聰明的人物形象,她的靈魂深處的黑暗特質,是童年時期被母親為了生計把她出賣給亮司的父親做肉體交易時埋下的,這種東西就像一粒種子,一粒黑暗的種子埋藏在幼小的心靈里,必然開出黑暗的花朵。東野也在全書中極盡所能,甚至是不厭其煩地描寫雪穗的完美外表,以此來反襯她內心的黑暗。只不過這種看似必然的結果,一定是必然的嗎?雪穗童年的不幸遭遇,一定得到一個黑化的雪穗嗎?作為親生母親的西本文代顯然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那唐澤禮子又很好的肩負起教育雪穗的責任了嗎?作為朋友的亮司呢,只知道一味地幫助雪穗干些骯臟的勾當而不加勸阻,難道只是因為不能明辨是非嗎?川島江利子不愿意向老刑警訴說自己內心的不安又是為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雪穗看似必然的黑化其實是隱藏在種種偶然的因素里的,就像多米諾骨牌,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誤,都不能到達終點。
愿你的天空里陽光明媚,白日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