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頭上長了第一根白發,心里的那種失落難以形容,倒不是因為“白發三千丈”,理想和抱負沒有實現,所以“緣愁似個長”,我純碎是因為變老了而一事無成傷心。記得第一次被小孩叫阿姨,我吃驚的目瞪口呆,沒有感覺呢忽然間就長成了阿姨。
我心里還沒有從年輕的時間走出來,就被外人從姑娘的隊伍中排到女青年的隊伍中,那種不愿放手少年的心理難以取舍。時間能不能慢一些,這春天的美好正賞心悅目,留戀難舍,怎么讓流水匆匆帶走呢?好不容易接受了女青年的角色,頭發就白了一根,雖然只是一根白發,但這也標志著時間又要把我從女青年的角色里,硬硬拽到中年婦女的角色。
看了紅蕖千嬌的文章《我害怕看見變老的自己》,讀出了女作者的一種天真,一種可愛,因為生老病死誰也逃不了,當年秦始皇派出童男童女尋找長生不老藥,最后不也是一命升天了么?
讀紅蕖千嬌的《喜歡和精神出軌》,我又感覺出她的自由和率真。她說:
婚姻中雙方都有一段時間是審美疲勞期,現在名字多,專家也多,研究出這么一個階段(或許叫七年之癢),不防疲勞的時候,換換鏡頭,讓自己放松一下(我說的是喜歡和精神出軌,所以繞開婚姻的所有問題),欣賞欣賞其他的風景,喜歡一個人不等于愛一個人,喜歡一個人不等于要和她(他)一起生活,只是覺得愛好、思想等能夠很好的交流而已。女方在追偶像的時候,讓男方去聊聊天,彼此的適應過程中,有著一份責任在,哪有那么多的可能去出軌呢?
再讀這一篇《尋找春天》,鄉村的春天呈現在眼前:
立春,父輩人稱之為打春。立春這天,父親給家中的黃牛角上纏上紅布條,喂一個白面饅頭,用給牛刷的高梁刷輕輕拍打幾下牛身,寓意春的開始,在新的一年取得豐收。 牛耕的社會里,曾看到過一些資料講,有些地方會扎一個假牛,里面填充一些雞毛之類的羽毛,立春這天把假牛打爛讓填充的羽毛亂飛,稱之“打春”。父親的做法也是承繼上輩的作法,而且是一種儀式,每年立春都如此。 母親會說,打春了風不纏身了。所謂不纏身就是風不像冬天那么透過衣服直冷到骨頭。打春后的風還冷,但感覺不到徹骨的寒冷,即所謂的透不過衣服了。
紅蕖千嬌,如細雨中的小草嬌翠,然而裝扮了簡書芳菲的春天。
[特別推薦理由]
紅蕖千嬌語:
小時候喜歡聽音樂,流行歌曲。聽到父親播放能吼到天上的秦腔就煩。就是在這種不自愿的熏陶下,現在聽到別人唱戲或看電視里的戲曲,聽一兩句竟然能說出是哪出戲。隨著年齡的增長,竟然喜歡上了秦腔的唱詞。因為覺得有些唱詞寫的真美。《進入愛情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