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5.9.11)《1980年代的愛情》首映,從八月知道它要在9.11上映,直到今天看到首映,等的時間不算短。可是我終究還是錯過了十幾分鐘,正如電影里的臺詞一樣,“我們早已錯過,從七十年代早已注定”。
關于野夫,我知道他也是最近兩年。最開始關注他主要是因為他是利川的作家,所以感覺格外的親切。后來聽到野夫《鄉關何處》的廣播之后算是真正喜歡上了這個作家。利川的風土人情,特定年代各色人物的悲劇,尤其是那篇《江上的母親》,聽得讓人潸然淚下。其散文之所以感人,主要在于感情的真摯,內容的真實,描寫的大膽。這樣的作家我是沒有理由不喜歡的。
野夫的小說我大概知道有《父親的戰爭》《1980年代的愛情》。記得暑假的時候在光谷書城偶然看到了《1980年代的愛情》,心里不覺一震:想不到他的小說在這里可以買到。后來又知道這部小說要拍成電影,所以更加期待它的上映。電影沒上映之前看看小說是很自然的事,于是我便在網上搜尋,只是遺憾的是只看到了前面十二章。那時在家里,電腦連不上網,所以后面也就沒看完。但是小說前面的十二章早已深深打動了我,深切地感到一種悲傷。直到今天看完了這部電影,心里仍然久久不能平靜。
易中天說,1980年代愛情的風格是克制,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淳樸的人情造就了偉大而悲傷的愛情。縱觀整部電影,講述的是由于那個特定年代所造成的兩個青年人的愛情悲劇。關雨波和成麗雯從中學的相識,產生懵懂的愛情,再到關雨波大學畢業回鄉工作偶然與麗雯重逢。這本該說應該是幸福的開始,事實上這也是二人最幸福的時候,只是太過短暫。隨著關雨波的回城而被迫分離。可能我們會想,為什么二人不能在一起呢,那樣不就幸福了嗎?然而麗雯的決定終究是受她的當時的社會背景、自身經歷所決定,麗雯的那句“我不想和我媽一樣”震撼人心。真正深沉的愛大概是無私的,只為對方著想。麗雯看到父親的悲劇,母親的自責而拒絕了關雨波。正如《80后》電影里沈星辰和明遠一樣,彼此進入愛情之前帶著傷疤。麗雯未嘗不是這樣,只是她選擇了放棄這段感情,成全對方。電影到了這里似乎悲情到了極點,然而后面的更加強烈。麗雯的放棄讓我們看到的是表面的無情,深層次確是深深的愛。有時候愛便要放手。此時我不禁想起《廊橋遺夢》里若柏和芬卡其分手又重逢的場景,或許她的放手是對的。
后來二人的重逢終究還是沒能在一起,這個時候麗雯考慮到的大致和芬卡其考慮的一樣,是家庭的責任、世俗輿論的壓力,所以注定是不能在一起的。即使在一起想必也不見得會幸福,畢竟麗雯背負了太多的責任和壓力,況且是在那個年代。記得張愛玲的那句話“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里,然后開出花來”,麗雯便是如此。麗雯是真正愛關雨波的,為了雨波的前程放棄了一切,包括自己深愛的他,這該經歷多麼痛苦的煎熬。這樣的愛情是偉大的,也是無奈的。在那個八十年代,愛情是要克制的,相愛的人不一定能在一起。想起張潔的小說《愛,是不能忘記的》,的確當我們無法擁有的時候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彼此牽掛,縱然不能在一起也未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在如今我們這個美好的時代,那樣的政治背景已不成其為問題,然而愛情婚姻照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努力爭取自己的愛情,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就在你愛我而我也愛你的時候遇見。這雖然很難,但只愿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