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觸動自己的段落原文
我們已經發(fā)現 ,造成孩子們 (以及任何年齡的人 )撒謊的原因之一就是 ,他們認為說實話不安全 ,想保護自己免受懲罰 。
每個孩子都希望別人看到他們的善意 ,認可他們的努力 。可以想見 ,那樣的指責和謾罵有多么令人難過 。如果人們能用尊重的態(tài)度去看待他們 ,他們就會感到安全 。特別是 ,當他們所付出的努力沒有出現所期待的結果時 ,這種尊重顯得尤為可貴 。
區(qū)分 “需要 ”與 “策略 ”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幾乎所有與孩子和其他任何人的沖突 、爭論 、吵架以及權力斗爭都是圍繞著策略展開的 。如果父母可以帶著尊重 ,把注意力放在策略背后的需要上 ,這些沖突即便不能避免也是可以被化解的 。
如果你認為其他人或者其他群體要為你的需要負責 ,就會有兩種不幸的后果 。一種是你會浪費大量的時間等待某些人來為你服務 ,而原本你是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自己找到解決方案的 。另外一個不幸的后果是 ,只要你懷有這樣的期望 ,覺得其他人 “應該 ” 、 “一定 ” 、 “必須 ”為你做什么 ,人們聽到的就多是命令或要求 ,這會讓你得到幫助的可能性大打折扣 。 “命令 ”或 “要求 ”會挑起權力之爭 ,是快樂給予和真誠合作最可怕的絆腳石 。
2、看到這些段落讓我有什么感受/領悟到什么?
每一個行為的背后都是需要,有的比較簡單,有的較復雜不能迅速明了真正的需要是什么。需要不時的問問自己,這個行為的背后是什么需要。
平常的傷心,憤怒,生氣都是有需要沒有被滿足造成。如果覺察到背后的需要,應該就會有解決的辦法了吧,而憤怒,生氣對于解決問題好像沒有什么實質的幫助。
3、這些段落文字讓我聯想到生活中發(fā)生的哪些事情?
(1)我老公對我說他不會打麻將,這個謊是他怕實說了,我會跟他生氣。
(2)小時候,有一次試著打掃衛(wèi)生,不僅沒有得到認同,還被冷嘲熱諷了,“你做得成什么事哦”,從此就對打掃衛(wèi)生無感,不被逼到不得不打掃,是絕對不會主動去打掃。
(3)有一次孩子要我?guī)ヌ詺獗ね鎯海覜]答應,就開始哭,哭得很傷心,我的第一反應是太作,不就是沒去玩兒嘛。至于嗎?現在知道可能在那一刻,她很強烈的需要是玩兒,卻被我阻止了。是需要沒被滿足的行為,不是她想作。
(4)經常對老公兇,比如“快去,把孩子衣服洗了”,“快點兒,給孩子放洗澡水”。當時的想法大概是孩子又不是我一個人的,照顧孩子也有你的一份,不該什么都是我做。可能當下我的需要是不想那么累,想他來幫我一把。卻使用了命令的行為。如果我如實告知“我很累了,需要你幫我承擔一些工作”可能他更愿意幫忙,也不會有情緒。
4、從這些事情中我覺察到什么?
覺察需要很重要,幫助自己認清行為的原因,理解別人的行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覺察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大概都不會有爭端了。
覺察別人的需要時,還是需要自己先處于無問題區(qū)。如果自己都處在情緒的端口,應該是沒有哪個心情還要去考慮別人。
了解行為背后的需要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自己很多時候不愿意多做解釋可能就是小時候試著表達自己,不僅沒有被理解,還被批判或是挨了打。
5、覺察到/感悟到的內容,我將在接下來的生活中如何實踐。
(1)當孩子有情緒時,先給自己按個暫停鍵,不要習慣性的以暴制暴,而是平復一下自己,想想孩子的需要是什么,試著傾聽和理解。
(2)自己有情緒時,多思考是什么需要沒有被滿足,想辦法滿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