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突然發現,原來我對這世間的一切好奇,源于語文。蘇州園林也好,桂林山水也罷;江南美景也好,七彩云南也罷;就連去西安洛陽開封等地也都和語文課本分不開。這次訪三大名樓,亦如此:因著范仲淹和杜甫,我來了岳陽樓;因著崔顥,我去了黃鶴樓;又因著王勃,我攀了滕王閣。我眼見著曾經遙不可及的課本插圖一點點地呈現在我眼前,豐盈我的視界與世界……
【part1
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
初到岳陽時,對這個城市并無好感。
許是因為冷空氣侵襲,許是因為行李太重,又或許是因為形單影只而公交車司機太過粗魯等客觀因素的干擾,總之我不喜歡。
可那又如何呢?
我是為了岳陽樓來的,又不是為了岳陽而來。
寒風中雪花飄灑,即便是戴著厚厚的手套也無法阻擋些許寒意,拖鞋行李箱走了好長一段路才走到售票口。
80塊一張的門票,學生證半價。前幾天看到一個句子,“之所以有學生證這種東西是為了讓我們這些青年才俊更好的擁抱祖國的大好河山”,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有水平。我們回歸到歷史上去看,圣人孔子就曾周游列國,司馬遷從二十歲起就游歷全國,李杜也曾在游歷中留下不少名篇佳作,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也一直就覺得游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在游中學,在學中游,將理論化為實踐,印象至深遠超過憑空想像。
岳陽樓景區主要景點除岳陽樓外有仙梅亭、三醉亭、懷甫亭、小喬墓、呂仙祠等景點,走進景區大門,首先看到的是各朝代岳陽樓復建模型,通過這些模型,可以想象出各朝代的岳陽樓;路的左手邊是洞庭湖,右手邊是放有范仲淹、騰子京事跡以及岳陽樓幾代修建歷史圖片的展館,唐代歌頌岳陽樓的詩人除李杜外,還有孟浩然、張說、白居易、韓愈等人,但真正使岳陽樓名揚千古的卻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更是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志士。
走過仙梅亭不遠,便是岳陽樓,三醉亭也在這附近。登上岳陽樓,臨湖遠望,正對著的小島便是君山島,又名愛情島,據說是二妃墓所在地,二妃即指娥皇女英。
岳陽門下不遠處,是懷甫亭,為紀念杜甫而建,立足懷甫亭中,我想到了“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與“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壯麗,又因著眼前的風雪,心中有了“南望洞庭瀟湘盡,雪滿君山二妃墓”的感慨。
詩歌的格律、對仗與押韻,只能占上押韻與對仗兩種,對于格律,始終運用的不是很好,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本來就不是個詩人呀,我只能保證,筆下之物皆眼見之景。
再往里走,便是小喬墓,內有小喬塑像及墓穴。講解員說,“小喬身高158,是個高個子美女呢!”我打趣說,看來我真該生活在古代呢,不僅占據了唐人的豐韻,還繼承了三國的身高。
小喬墓的左邊便是呂仙洞,本想進去瞧瞧,但看到門口貼著【肅靜】的字樣,行李箱聲音極大的我實在不好意思打擾了仙人們的清修。右邊即是百家姓廟,這次來岳陽最大的收獲就是得知了自己姓氏源于鄭穆公——公子蘭,看到祖先是這樣的人心中不免又多了些自豪感。
從百家姓廟出來,岳陽樓景區算是游覽完畢,可我對先人的敬仰,卻沒有就此止息,又回到了最初的展廳,將岳陽樓興建歷史又溫習了一遍,這才出了景區的大門,準備奔赴下一站——黃鶴樓。
路上,梧桐被風吹落,在半空中劃下一個完美的拋物線,好美。這風雪中飄落的梧桐,就像是岳陽樓幾次興建的過去,最終落地,安心,或許它的最后一次休憩便是它的最終。
【part2 白云千載空悠悠】
“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尤偉”,如果說以“偉”來形容岳陽樓,那黃鶴樓便是“絕”,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任何能形容黃鶴樓之美的詞句。因著崔顥的一首《黃鶴樓》,使得黃鶴樓更具盛名,我也是念著這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來到了這里。
與登岳陽樓之景的境遇不同,訪黃鶴樓之時,天朗氣清,再襯上一輪朝陽,使得人心情格外舒暢。
我沒有隨著人流走,而是選擇了紫薇閣那條路,剛好迎著早上八點鐘的太陽,寒意中透著絲絲暖意。
一路走來,我第一次看到了紅花綠葉映襯著冰花的美景,黃綠相間的草地上,堆疊著些許白色,這雪白的點綴更使這黃鶴冬景愈發動人。
從岳飛廟返回,路上,和梅花相逢。
這光禿禿的樹干間透露著微微粉紅,梅花未開,含苞待放,就像是一個嬌俏的女子,在等待著她的知心人,他不來,她不開。
這時,旁邊經過了一家四口,奶奶說,“如果不是突然的降溫,我們就能夠看到梅花盛開了”,話語間,不無遺憾。而我卻覺得,這樣已是最好,她還沒開,游人便有所期待,她如果盛開,便離衰敗不遠了。我寧愿期待著她盛放的樣子也不愿意目睹了她的盛放,去想像她的衰頹。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我腦海中閃過了一個又一個寫梅花的句子,卻不知該用哪一句,來描繪此刻我眼前的梅花,“含苞待放時,不等游人觀”,在我有限的工筆詞匯中,我只能用這句話來形容她。
走過梅叢,路過烏桕,便來到了黃鶴樓。登至頂端,繞墻一周,武漢全景便可囊括眼中。黃鶴樓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又有四平八穩之意;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
對于建筑物,我了解甚少,不懂其中奧妙。但從美學角度講,黃鶴樓無疑是這三座明口中最美的,這種美難以名狀,重點在于其營造出的意境,我在這意境中,感受到了一種“中和”的和諧美,無論是樓宇自身,還是整個園林構造,都體現出了一種和諧的美,這也是我認為黃鶴樓“絕”之所在。
【part3 秋水共長天一色】
論及歷史價值,滕王閣無疑是最低的,畢竟它于89年重建,是一座仿古建筑物,用鑒評文物的角度來說,它就是個贗品,高仿A貨。可偏偏是這樣一個“贗品”、“A貨”,給了我最大的震撼。
從遠處看,實在不覺得滕王閣有什么好,獨立與高樓大廈之間,看著格外不順眼,在距離它還有幾百米遠的時候,我甚至在想,這就是“西江第一樓”,“江南第一秀”的滕王閣?也不過如此嘛!
直到我走到第三層時,我依舊是很輕視它的。直到我看見了滕王閣興衰模擬景觀。三番五次被大火燒毀,被地震摧毀,被炮火摧毀,卻又被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建。唐宋元明清,28次修葺復建,甚至民國,市長伍毓瑞依舊提出復建,但種種原因,最終不了了之。新中國成立1957年始,又三番五次提出重建,直至1983年,重建一事才有了眉目,至1989年重陽節,正式竣工,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滕王閣。我在想,滕王閣的興修歷史不正是王朝興衰更迭的過程么?國行閣興,國敗閣王,國動蕩則閣亦興衰反復,最終它得以興立,不也正如此刻的中國么?
此番情景,由不得我不感嘆。
記得前幾年有朋友吐槽滕王閣竟然有電梯,黃鶴樓也是有的,但我不覺得有電梯是兩座名樓的敗筆,倒覺得這體現了我泱泱大國的人文,電梯不常開,并且多為一些行動不便之人提供便利,這難道不是一種人文性的體現么?
滕王閣之秀,江景之美我們所有人都有權利去欣賞,為不便之人開一扇便利之門,讓他們與我們共同欣賞這秀美之景,何樂而不為?
滕王閣的每層展廳陳列皆不同,雖說是復建產品,但歷史感猶在。與黃鶴樓一樣,環繞滕王閣一周,可見南昌全景。岳陽樓鄰洞庭湖而立,遠望瀟湘無極,會有些迷茫滄遼之感;黃鶴樓位于蛇山之巔,距離江水還有些距離,遠看長江大橋難免有些天塹變通途的感覺;而滕王閣的臨江而立,卻是看得見盡頭的江,于閣頂俯瞰,眼前之景秀麗的仿若水墨畫一般,大底這就是滕王閣之秀吧。
我沒有看到“落霞與孤鶩齊飛”,但卻看到了什么是“秋水共長天一色”,我已然知足。
時至此刻,江南三大名樓已被我訪完,岳陽樓之偉、黃鶴樓之絕、滕王閣之秀都令我震撼。幾日前,有好友問我有沒有把去過的地方都寫下來,我想了想,但凡讓我有所得的,我都寫了。名樓游記之所以現在才寫,就是為了全走遍才可肯動筆,因著想對三者有個整體把握,然后再發現各自特色之美。
江南三大名樓已訪過,溫故歷史,感慨良多。
明日攀廬山,晚安。
記于201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