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不要早識字?如果二十年前,父母們不會有這樣的糾結和疑惑。
“早識字的孩子聰明呀!”這是當時普遍的觀點。在當時,如果誰家孩子唐詩背誦得多、識字識得早,家長倍有面!
1.關于認字兩大矛盾的觀點
不過,隨著華德福等西式育兒觀念的涌入,對于要不要早點教孩子識字,形成截然不同的兩派。
傳統派。堅持老祖宗的觀點,早早教孩子識字。況且現在有幼兒園面試、幼升小壓力呀!有小學明確要求,學前認字少于2000個不收。
堅決抵制派,也可以稱為“靜待花開”派。比較典型的就是華德福。他們認為, 孩子在六歲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具體來說,就是建立自己與自己的關系,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自己與世界萬物的關系。即通過身體去感知和觸摸真實的世界,而過早地認字會把孩子禁錮在書本世界中。
說得通俗點,抵制派認為:讓孩子通過觸摸“冰”這個物,來感知它的涼,知道它比較滑的性質,比認識“冰”這個字更重要。
圖片發自簡書App
2.觀點不可絕對,孩子啥時認字因人而異
眾多媽媽,尤其是接受了華德福理念的媽媽糾結了,要不要教孩子認字?
其實,答案只有一個:因人而異,孩子有了興趣就可以教。無論傳統的拔苗助長還是華德福的絕對抵制都是不科學的。
如果單純照搬傳統觀點,不顧孩子興趣,早早地硬性灌輸認字,當然會扼殺他們的好奇心。
最為關鍵的是,孩子可能很早就會形成“學習是枯燥的”這樣的印象,并因此失去對語文的興趣。因此,切不可拿著小鞭在后面逼迫孩子每天必須學多少字。
不過,華德福教育一刀切堅決抵制學齡前兒童去識字也明顯不合理。
首先,人格培養和識字不是絕對矛盾的,人格培養和心理培養當然重要,但沒見誰因為早認識字,就耽誤培養心理和人格了。
其次,大可不必擔心識字會把孩子禁錮在書本中,扼殺他們的想象力。
三歲的孩子對自己和世界已經有了一定的體驗和認識。他知道天在哪里,什么顏色,也知道土是什么觸感。
所以,你此時教他認識這“天”和“土”這兩個字,他會把字與他相應的感覺配對,而非把它當成無意義的符號。
再者,同西方文字不同,中國漢字是兼具音形義,很多漢字本身具有“意義”。
3.教孩子識字需注意這三個問題
既然不糾結了,媽媽們就需要考慮接下來的三個問題。
一是啥時教。孩子有了興趣就教,即便他只有兩三歲。
孫瑞雪認為孩子的認字敏感期在五歲。實際上因人而異。由聽故事到產生認字的求知欲望是自然而然的,閱讀熏陶早的孩子,認字敏感期也早。我兒子三歲就整天問這是啥字那是啥字,有時還“像模像樣”的指著念。
獲“雨果獎”的八零后郝景芳在一篇《相信野蠻生長的力量 我是這樣愛上閱讀的》中表示,自己早早就會認字,三歲半時,每篇文章就能讀出第一段,一年級時就完全獨立閱讀了。
因此,早早認字可以獨立閱讀,閱讀同樣能通往一個廣闊的世界。
二是教什么。簡單漢字,最好是獨體的象形字,并且是孩子生命體驗之內的事物,比 如“人”、“天”,“土”,“上”,“下”等。
近期我為三歲兒子整理以下識字表:一、二、三、十、人、口、上、下、大、小、兒、木、土、天、火、中、日、手、文、門、月、四、五、六、七、八、九、目、耳、米、白、田、長、山、馬、水、云、車、牛、少、牙、毛、心、風、爸、 媽 、爺 、奶。
三是怎么教?寓教于樂、隨孩子興致。且不可訂計劃列目標,不破壞孩子的興趣。
每天給孩子讀故事讀繪本時,用手逐字指著讀。當孩子有識字興致和愿望時,隨時隨地的教他即可。比如,看到廣告牌上的字,隨口念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