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的時候,“阿大”又開張,刷屏了我的微信朋友圈。
朋友圈里面轉發的推文分為兩種論調,一是表示遺憾,二是來了個大反轉進行深度扒皮。看看微博微信上面的評價,感覺大家買阿大蔥油餅的部分原因是在于所謂“匠人”精神和“傳承”精神,餓了么扶持阿大也是出于這個緣由。至于吃口到底好不好,我沒有到茂名路吃過這一家,實在沒有發言權,不過刷著刷著看到一條安利延長路蔥油餅攤頭的評論,講說更加正宗,于是升起了周末回家去吃蔥油餅的念頭。
正宗這種東西你要怎么定論呢?味覺的記憶是最難傳承的了,文字再怎么描述也是簡陋。平時跑到別的城市去玩,總想去讓當地好友帶著嘗一嘗“傳統美食”,可是“正宗”這個概念,對于本地人而言是童年的愉快回憶,對于外鄉人來說,更多的是在吃美食的時候在味覺上下的一個新定義,告訴自己:“啊這個就是傳統的味道!”所以講到底,重點還是在于這食物能不能讓人身心愉悅嘛!
上海蔥油餅到底是哪能樣子,講道理年輕的我還是不太清楚的。不過據說老上海蔥油餅和其他地方的蔥油餅區別就在于,老上海蔥油餅大小十公分左右,厚薄不到一公分,外皮酥脆,內里松軟,層層疊疊,咬開的時候蔥花和豬油的香氣充滿整個鼻腔。
好的蔥油餅店和好的生煎店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攤頭旁邊會排一條長隊,因為生煎一鍋一鍋出來是要時間的嘛,早飯時間等著買的人總會很多,這家蔥油餅也是一樣,在延長路平型關路路口西北角的早晨和傍晚,總有一小列隊伍在等著蔥油餅出鍋。
延長路蔥油餅的老板和老板娘是分工的,老板娘負責做餅胚,老板負責煎。反正沒有人負責收錢,怕污染嘛,都是買餅的人自己把錢投到小盒子里自己找錢。
老板娘先揪下小面團,用手抹成十幾公分的長條狀,十四條并排放在一起,然后抹上黃色的酥油,挨個在長條的一端放上一塊豬油,再撒上一大把香蔥。
長條從放著豬油和蔥花的那一頭卷起。卷是很有技巧的,為了不讓蔥花散出來,要邊卷邊把長條的邊邊往中間塞,最后變成一個小團,然后再按成圓圓厚厚的一個餅。老板娘動作很快,卷一個餅大概只要一兩秒,看著很有趣。
老板把餅胚子放在鍋子里,把胚子一個個移過來,用鐵板把小面墩子按成薄餅后再排隊移到旁邊去。全部按完之后,就可以看著蔥油餅翻來翻去,兩面逐漸變得金黃啦!
還有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烘”。挪開鍋子,將煎好的蔥油餅三個三個四個四個夾到爐子邊邊上,再把鍋子移回來開始烘烤。烘的好處就是去油,這樣吃起來不會油膩,爐子旁邊有一個小口子,就是這些多余的油去處。加蛋的蔥油餅的處理方式不一樣,要在鍋子里打個蛋加點小蔥,餅要提早從爐子里廂拿出來,放在蛋上再煎一會兒。
反正拿到我手里,還沒等到要拍照就已經吃完了(攤手)。蔥香味很足,脆脆的超好吃!
老板和老板娘的記憶力很好的,一鍋有多少十四個餅要敲幾個雞蛋,排隊的人里面誰要幾個加不加蛋都記得撒撒清,出鍋之后刷刷刷按照數量裝在袋子里遞給你,不出差錯。這種腦袋靈光得實在是討人喜歡。想想看有這種神技的,還有學校食堂的阿姨,誰要什么面加不加茶葉蛋記得分毫不差,還能認出買哪個面的學生的臉,實在是厲害又有趣。
蔥油餅什么的,據說虹口576終點站有一家蔥油餅,好吃到打耳光都不想放手,有誰吃過伐?還有羅浮路來安里的蔥油餅味道也很嗲?
噫!講到吃的,又想吃炸豬排了。高中時候學校旁邊那家餛飩店里廂,豬排是正宗的豬排,沒有攙太多淀粉,剛出油鍋的時候鮮嫩噴香,配上上海產的辣醬油同吃,真的是爽脆可口。
當初誰說碼了一堆上海本幫菜小飯館的?
馬路邊邊上約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