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問題:
1、教師缺乏對學生試卷解答情況的分析,對學情把握不準。
2、試卷講評面面俱到,,針對性不強,一份試卷二十幾道題,試題試題一般都具有從易到難的特點,教師通常是按照試題順序逐題講解,結果往往用了很長時間分析、講解前面簡單、學生會做的題目,而講到后面的綜合性較強、有一定難度的題目,由于課堂所剩時間不多,就匆匆地“一帶而過”,造成“會做的題老師白講,不會做的題老師沒講清楚”。
3、課堂上,教師為了爭取時間,往往忙于“自己講”,很少給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滿堂灌”或“滿堂膚淺問答”的現象非常普遍。
4、許多教師不作認真的分析、研究和備課,就拿著試卷答案急急忙忙去上課,其方法大多是教師把試題從頭到尾地講一遍或者對答案,只選幾個教師認為重要的題目講解,平鋪直敘,缺乏針對性和重點性;遇到“錯誤重復現象”(即多次糾正過,但學生遇到時仍出錯)時,就焦慮焦躁,把原因全歸于學生“笨”,甚至訓斥學生。這種講評課,教師“獨霸”講臺,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沒有充分參與到講評的過程中去,結果教師辛苦,學生疲憊,教學效率底下,更談不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講評課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是教師沒有真正了解和掌握講評可本身的特點和規律。
一、講評課的特點
1.容量大
一套試卷的知識容量大(一般由22—31個小題組成,所涉及的知識為一個單元、一個章節、一個學科(代數或幾何)或中學階段的全部數學知識);所提供的信息和思維容量大(由于試卷中隱藏著大量的信息:學生在測試中出錯的原因和形式的多樣性,試題解法的多樣性,一些典型的試題還隱藏著可供挖掘的許多有用的結論,即具有許多可供進一步研究和開發的價值和可供利用的信息等);能力要素和數學思想方法的容量亦大(一套試卷往往還要綜合考察學生的各種能力及數學思想方法).對學生在考試中所出現的各種錯誤的原因,好的解法和知識、技能的掌握,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以及數學能力等各種情況進行評析,其知識容量、思維容量、信息容量較其它課型都是最大的.
2.評價性
評價是評講課的核心.評講課中的評價是通過對試卷反映出來的各種問題的分析、數據的處理,對學生學習的結果進行定量分析與定性評估,以確定學生對某個單元或某個階段的學習程度,以及教學目標實現的程度.評講課的評價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通過對學生試卷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剖析、評價,并反饋給學生,使學生澄清錯誤認識,分清錯誤類型,明確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從而反思、調節自己的復習方法,改進復習的策略,提高復習效率.
(2)通過展示學生的優秀解法,暴露思維過程,展示思維成果,使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通過評價,使教師了解學生復習的情況,好(差)到什么程度,已達到什么水平,存在何種問題等,便于教師改進教學,制定相應的措施,提高復習教學的質量與效益.如果沒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自己知識掌握的程度和存在的問題就會“心中無數”,對后續內容復習成功的可能性將估計不足,而嚴重影響復習的效果.
因此,評價性是評講課的一個重要特征.為了在評講課中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和作用,在上課前,教師要認真分析試卷,深入研究學生對知識、技能、能力和數學思想方法掌握的程度,剖析錯誤的原因,收集學生的優秀解法,以便進行恰當、準確的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與促進的作用.
3.矯正性
評講課中要,對學生試卷中反映出來的學習的薄弱環節、典型錯誤進行認真地剖析,及時予以矯正與補救,使之達到澄清認識,消除疑難,鞏固強化,完善數學認知結構的目的.
4.綜合性
一般的數學測試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深入理解的程度、基本技能熟練掌握的程度以及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靈活運用的程度.近幾年命題改革的方向是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反映在命題上,就是在知識的交匯點出題.這就提高了試題(特別是中高檔試題)的綜合程度,知識涉及面廣,思維跨度大,綜合程度高,因此決定了試卷評講課無論是在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上,還是在數學能力 上,都具有較高的綜合性.
二、評講課的教學原則
評講課的特點即是評講課的內在規律,要提高評講課的效益,除了要掌握其內在規律外,還必須要掌握其操作規律,即評講課的教學原則.評講課一般應遵循以下5個教學原則:
1.及時性原則
當一套試卷檢測后,學生在心理上都處于高度的興奮狀態,對每道題的解法都記憶猶新,但又不能充分肯定自己的解法是否正確、合理和最優,于是都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答卷情況和考試成績.這種狀態的最佳保持期為2~3天,此后,學生對考試成績和試題的關心程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漠.因此,當測試結束后,應盡快批閱并及時地進行評講,否則,評講的效果將大大降低,達不到評講的預期目的.
2.重點性原則
評獎課切忌上成一節“習題解答課”、“訓斥課”,也不要“不分輕重”地依次講解,而要根據學生考試中出現的情況,有針對性的,有重點的評析、講解.評講課的重點主要在以下3個方面.
(1)典型錯誤的剖析
評講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幫助學生徹底糾正錯誤,彌補知識缺漏.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要對一些典型錯誤進行認真地剖析,通過對典型錯誤的剖析,引發對學生頭腦中的錯誤產生內在的“觀念沖突”,進行“自我否定”,從而打破原有錯誤的“認知平衡”,建立新的、正確的“認知平衡”.令一線教師經常感到困擾的“錯誤重復現象”,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師上評講課時,對錯誤剖析得不夠深入,沒有使學生對錯誤產生內在的“觀念沖突”.
為了將錯誤的剖析更加深入,教師必須要分清試卷中學生的錯誤類型.學生試卷中的錯誤主要為如下4類:
①知識性錯誤.主要表現為概念理解錯誤,公式、定理和法則記憶不準等.
②邏輯性錯誤,主要表現為思維混亂,推理不嚴,表述不清等.
③策略性錯誤,主要表現為:不仔細審題,解了半天,才發現看錯了題的條件或漏掉了條件;拿到試卷,不先整體看看試卷中哪些熟悉、哪些容易、哪些困難,而是不分難易,依次解答;在難度大一些的題目上,花費時間過多,導致后面會做的題沒有時間做;等等.
④心理性錯誤,主要表現為:缺乏堅強的意志和信心,如遇到計算較復雜的問題,就心煩意亂,沒有毅力堅持完成,見到綜合性較強的試題和應用性試題,就產生畏懼心理,完全放棄,使本來可以得到的分數丟失;焦慮過度,在考場上過于緊張,使本來會做的題目由于心理緊張而不能完成;等等.
(2)典型試題的開發.
一套試卷中,往往都有一些具有開發、研究價值的典型試題.這些典型試題,有些具有深厚的背景和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往往都隱藏著一般的規律和方法,如果開發得好,可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功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開發的方法為:分析解題過程,提煉解題規律和數學思想方法;研究題目特征,變換題目的條件、結論、形式和內容,將其推廣、引申到一般情形;等等.
在試卷評講教學中,多引導學生對典型試題進行解題后的探索和研究,既可以使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做到“解一題,帶一串,通一類”,發揮試題的價值與功能,提高解題的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發現能力和研究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
(3)解題認知結構的完善.
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是數學總復習的重要目的,也是試卷評講課的重要目的.而解題能力的提高,在于不斷地完善解題認知結構.解題認知結構是由解題知識塊、思維結構和元認知結構組成的,具體說明如下:
①解題的知識塊包括組織良好的數學知識結構和解題知識塊,解題知識塊包括問題類型、基本數學模式、基本問題、一般的方法和特殊的技巧等;
②解題的思維結構包括一般思維方法、數學思想方法與數學解題策略等.
③解題的元認知,由主體的元認知結構和元認知監控組成.
由此可知,數學知識結構越完善(即數學知識的組織越良好),解題知識塊越多,解題的策略方法越多,解題的元認知能力越強,解題的能力就越強.要完善解題認知結構,就要注意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因此,在評講試卷時,可對試題作歸類評講,對典型試題進行深入地挖掘、研究、引申、推廣,讓學生參與評講過程之中,親自體驗、感悟、總結與提煉規律.
3.補救性原則
通過評講,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對技能進一步鞏固熟練,對學習的薄弱部分進一步彌補缺漏、鞏固強化,對解題學習進一步總結經驗、拓寬思路、揭示規律.
“錯誤重復現象”的原因之二,就是在糾正錯誤后,沒有及時地進行補救性強化.實施補救性強化是解決這一現象的有效策略之一,具體方法為:在引導學生對試卷中存在的典型錯誤和薄弱部分進行了認真地剖析和“自我否定”之后,再提供一套有針對性的變式練習題組進行鞏固強化,以鞏固新的“認知平衡”和“認知框架”,達到徹底糾正錯誤,消除“錯誤重復現象”的目的.
4.激勵性原則
試卷評講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使學生認識自我,總結經驗,樹立信心,促進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試卷評講時,針對學生的進步多給予激勵性的評價.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特別是青少年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成就能夠得到他人,尤其是師長的贊揚與鼓勵,以體現自身的價值.因此,試卷評講課應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增強信心,促進朝著期望的目標前進.在運用這一原則時,要充分展示學生的優秀解法,積極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產生的“好念頭”,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滿足感;要以發展、變化的眼光去評價學生的成績,對學生考試失敗的原因進行正確的歸因,與學生共同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根據分析的結果共同制定改進的措施和方法.
5.主體性原則
對錯誤的認識和糾正,不能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必須使學生經歷一個內在的“自我否定”的過程,這種“自我否定”只有在主體經歷“認知參與”的過程中才能有效完成;對知識、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的靈活運用,也必須靠學生主動的參與.這些都決定了學生在評講課中的主體地位.因此,在評講課中,教師不能“獨霸課堂,一講到底”,而應啟發、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給學生留足時間,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對試卷的評講中去.通過學生自己對錯誤的剖析、交流、討論,引發內在的“觀念沖突”,經歷“自我否定”的過程,達到對錯誤的認識與糾正;通過觀察、實驗、比較、分析、猜想、歸納、概括、推理與交流等自主探究活動,挖掘典型試題的潛在價值和規律,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整體性的數學“認知框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數學復習的效率.
評講課的教學原則是根據數學總復習的教學原則,并結合評講課自身的特點而提出的,它能使教師在評講課中“有章可循”、“少走彎路”.教師在進行試卷評講時要根據試卷反饋的信息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恰當的實施教學,這樣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評講課的教學模式
在掌握了評講課的內在規律和操作規律后,還必須將這些規律運用到具體的課堂教與學的過程之中,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就要求構建試卷評講課教與學的模式.下面提供一種試卷評講課的“三環節”教與學模式.
課前準備環節:
教師:① 統計數據,分析試卷,分清類型,查找原因;② 公布解答;③ 制定措施,改進教法;④確定重點,編寫教案.
學生:糾正錯誤,查找原因,探究多解,尋找規律,制定措施,改進學法.
課后補救環節
對學生的典型錯誤和薄弱環節,在做了認真的剖析之后,教師還要再設計一組相應的課后變式練習予以鞏固強化,才能徹底地糾正和消除學生的一些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和認識
提高試卷講評課的效率: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習優勢生在課堂上不浪費時間、同時又能使學習困難生得到需要的幫助。
⑴試卷講評必須以學生的答題分析為前提;
⑵試卷講評應讓學生進行自我訂正和相互糾錯;
⑶試卷講評應重點突出,對于試卷上的簡單題目可以不作分析;
⑷試卷講評要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的作用,充分利用學生的智慧和思想,將它們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讓學習優勢生把自己的思路講給其他學生聽,實現從“會做”到“能把做的過程講給別人聽”的飛躍,讓學困生受到啟發,從而實現試卷講評課的教育價值。
共同的觀點:
⑴先進行試卷答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了試題分析的重點,從而在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增強了試卷講評的針對性;
⑵安排了讓學生自我訂正和相互交流、糾錯的學習活動,從而提高了學生對自己的解題進行評價、反思的意識。
⑶充分利用學生的智慧和思想作為試卷講評課的教學資源、從而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試題解答、評價和反思的積極性。
⑷對于學生共同提出的需要幫助解決的難點問題進行了重點突破,使課堂重點突出、條理清楚。
基本原則:
⑴答題分析。在試卷講評前,教師應仔細分析學生的答題情況,關注將容易題目做錯的學生和將較難題目做對的學生,發現典型錯誤,并分析學生的認知誤區。
⑵合理選題。在答題分析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試題作為試卷講評的代表例題,增強試卷講評的針對性。
⑶突出重點。選擇學生有共同幫助需求的試題作為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⑷利用學生資源。充分利用學生的智慧和思想作為試卷講評課的教學資源,以此來引導學生廣泛、深入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⑸合作交流。適時、合理地組織學生進行組內交流和組間交流、讓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啟發,從交流、評價中產生思維的“閃光點”.
試卷講評課的基本模式
⑴自主訂正,及時糾錯,
⑵合作交流,疑難解決,
⑶重點突破,合理引導,
⑷及時總結,反思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