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有“貝”而來。光影之間,方曉冷暖。大家好,我是天貝兄~
今天分享一個偶然間看到的講述了孫女和奶奶之間溫情故事的動畫短片。
奶奶患有阿爾茨海默癥,有時候會糊里糊涂地把臭襪子扔到鍋里“洗”。
28號是孫女的生日。這一天,小女孩早早地就在紙上畫了一個大大的草莓蛋糕。
女孩拿著畫好的蛋糕準備給窗戶外的奶奶看,可奶奶從窗邊走過,似乎并沒有看到。
下一個鏡頭,奶奶已經出現在了蛋糕店。她買了一個和孫女那幅畫里一模一樣的蛋糕。
可就在上公交車的時候,奶奶的健忘癥犯了,她沒有把蛋糕帶回去。
直到回家以后,奶奶才發現蛋糕沒有帶回來。
女孩失落地躲進被窩里。
奶奶靈機一動,開始在廚房忙活起來。不一會,一個香氣撲鼻的雞蛋糕便做好了。
女孩被香味吸引了,看到是奶奶做了一個雞蛋糕。還沒等她反應過來,奶奶就把一大勺雞蛋糕塞進了她的嘴里。
女孩嘗了嘗,開心雀躍地壩雞蛋糕吃得干干凈凈。奶奶就坐在那里滿眼笑意地看著孫女吃蛋糕。
又到了女孩的生日。女孩提前在日歷上畫出了這一天,奶奶也又一次把買了的蛋糕落在了公交車站。
奶奶還是在懊惱之后做了一個雞蛋糕,女孩開心地吃個精光。雖然。奶奶看到孫女愛吃自己做的蛋糕很開心,但還是有一絲自責和悔恨劃過面容。
又到了女孩的生日,這次是奶奶主動圈出來這一天。可是她在買了蛋糕付了錢之后去徑直回家了,依舊沒能讓小女孩吃到草莓蛋糕,也依舊是用自己做的蛋糕為孫女慶祝生日。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小女孩沒有了以往那種期待和期待之后的小小失落,而是悠閑地等待著,似乎早就知道奶奶買不回來蛋糕,也知道奶奶會給自己做一個雞蛋糕。
就這樣不知道過了多久,女孩漸漸長大,父母把她接回了身邊。奶奶卻頭發漸漸花白,卻也依舊會在每年臺歷上標記處孫女的生日日期。
小女孩長成了大女孩,也難得有機會在生日的時候回來看奶奶。
奶奶依舊去買草莓蛋糕。這次,她用一根帶子把蛋糕綁在了自己手上,終于成功將蛋糕帶了回來。
奶奶給孫女也喂了一大口蛋糕,孫女笑得十分燦爛。
可女孩只吃了一小塊蛋糕。奶奶見狀,又做了一次雞蛋糕。女孩聞到熟悉的香味又食欲大振。
奶奶和孫女相視而坐,會心一笑,熟悉的感覺,熟悉的溫暖彌漫開來,影片也落下帷幕。
這部韓國動畫短片名為《奶奶的蛋糕》。很明顯,這里不僅在說奶奶給孫女買的蛋糕,更是在說奶奶親手做的蛋糕。
女孩真正喜愛的東西也正是奶奶做的蛋糕,是由至親之情銘刻永恒的一種心滿意足和念念不忘。
女孩所難忘的不僅是奶奶的心意和廚藝,更是成長歲月里最溫暖的依靠和最知心的呵護。
看到這里,不由令我想起了我的姥姥。
我從小跟父母生活在姥姥家。那時的姥姥家還有一個小院子,院子里種著姥姥最喜歡的花草和一棵香椿樹。
每當我放學回來,總會在咕咕作響的肚子的提醒下滿含期待地望著姥姥。“姥姥,我餓了。”姥姥聽到這句再熟悉不過的話就會立刻走進廚房,不一會兒,熱氣騰騰的雞蛋餅就攤好了。
我也顧不上那剛出鍋的滾燙了,大口大口就吃了起來。
后來,姥姥把普普通通的一個雞蛋餅做出各種豐富的味道。有抹了一層甜醬的“醬香餅”,又加了火腿腸的“餅加腸”,還有撒上芝麻鹽的雙蛋“奢華”雞蛋餅。
那句“姥姥,我餓了”似乎就成了我和姥姥之間不必細說的默契,而那一張張金黃芬香,百吃不厭的雞蛋餅就成為我兒時幸福和口福交相呼應的代名詞。
姥姥其實是一位很有個性也很要強的人,她有時候會對姥爺和幾個兒女發脾氣。但印象中,她從來都沒有沖我發過脾氣,也從來沒有把我當做是“外甥狗”。
如今,果果兄既吃到了奶奶給他做的雞蛋餅,也吃過了姥姥給他搟的雞蛋面。沒到生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齊聚身邊,共吃一個蛋糕,送去各自的祝福,果果兄好生幸福。
果果兄以后也一定會記得,這些味道百吃不厭,歷久彌新,是成長的點滴美好,是美好的永恒回憶。
云淡風輕閑暇處,正是交心會友時。這里有影視作品中人生百態的理性分析;有足球世界中綠茵情懷的應心之言;有美好生活中情感交流的真切感悟;有個人成長中前行力量的深入思考。在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關注一路同行中我們的努力與成長,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