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說,吃手是毛病;你不知道的是,吃手能讓孩子腦子更好用
想必你一定會看到很多嬰兒很有趣的行為,就是吃手。這是為什么呢?以前我也懵懂,養倆娃后,才了解科學的發展規律是醬紙的:
先說說,該吃手時沒吃手,會有什么后果?
如果孩子口的敏感期被強行干涉,孩子就會將口的行為欲望壓抑下來,或者刪除,將來就可能會出一些問題,有的心理學家認為,成年人一些嘴的不良習慣,比如圖圖嘛,啃手指頭,嘴唇吃零食,諷刺挖苦別人,對他人進行語言暴力等,都有可能是口的敏感期得不到滿足而遺留下來的問題,更有可能的是孩子不愿意再用自己的手去做什么了,就是不愿意再動了。
很多老人會要求,不要讓孩子吃手:
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然后吃的東西也是不衛生的,這些壞習慣會導致牙齒長得不整齊,容易生病,如果要是媽媽們聽了這樣的說法,那就會影響到孩子的一個發育過程,這是孩子第一階段很自然的發展行為,所以一定要相信科學,相信孩子自然的發展行為,相信自然。
保證這樣三條原則,就可以讓孩子盡情探索:
第一保證它的安全性,不要噎著卡著,
第二要保證它的干凈,適量的菌群,有助于增強孩子的免疫力
第三就是不要給太多,三個最好,不要更換頻繁,專注力渙散
吃手的前后變化:
出生前,
有研究表明,胎兒在母親的子宮中就已經開始吃手了,因為子宮的空間小,胎兒的肢體自動蜷縮,手指靠近到他嘴的狀態,所以大腦不用太多練習,就可以把手臂彎過來,然后把手指放進嘴里,在子宮中就很容易吃到手,但這并不等于他就已經習得了這一個能力。
出生后,
然后當他出生以后,四周都是沒有任何遮擋的,就是缺少了在子宮里面子宮壁的遮擋,所以其實他很長時間無法控制自己的手,他不知道那個手在哪,那么容易地把手放進嘴里, 所以當他們想要吃手的時候,手臂不聽使喚就。放不到。沒辦法吃到。他們會出生以后孩子就會丟失了這些先天的能力。
吃手很簡單,對于嬰兒來說,還需要練習很久,
孩子需要再重新練習使用自己的手有目的的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依舊對于胎兒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他的大腦要給手臂一個指令。肌群收縮放松然后才能把這個手放到一個放到他的嘴里。的確,這一個動作其實非常的簡單,但對于剛出生的孩子來說確實很難的。所以,這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手和口,都是我們這輩子生存要使用的工具。這個階段是要練習的。
區分手指頭vs.奶頭,構建聰明好用的大腦,
當孩子出生以后,吃到媽媽的奶頭,或吃到自己的手,他就會發現手和奶頭的區別。雖然大小相同,但是一個是自己的,想吃的時候就能吃到。而奶頭是媽媽的,不是隨時就能放進嘴里的,而是需要了才會有。所以孩子會漸漸的明白,這兩個的不同。從這個時候開始,大腦就開始系統的學習,區分,鍛煉大腦工作,造成神經元的鏈接。這個時候鍛煉鏈接越豐富,孩子的大腦就越好用,所以說吃手的這個簡單的動作,能幫助孩子大腦神經元鏈接的越豐富,也能幫助孩子的腦子更好使更好用。
構建生存所需的能力,
吃手還能為孩子帶來愉悅。也會為孩子下一步抓到物品,送到嘴巴里去吃,提供了一個前提條件,其實是一個預先的練習階段,所以這個時候他就進入到真正的口的敏感期了。
這是孩子正在使用自己的能力,也會對自己能力有一個認識的機會,那如果是不用的情況下,就這個功能很快就會被自己刪除了,那刪除掉以后,對他未來的發展也是不利的,每一個人的能力是要發展訓練才能得到。
什么時候口與手的敏感期開始了呢?
嬰兒三個月的時候,其實就是正好到了口的敏感期最明顯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他就能抓住啊一些物品送到自己的嘴巴里,然后去用自己的手嘗試抓到他們自己喜歡的物品,然后再送到嘴里,通過這樣的練習,習得了能力,那孩子第1個使用的這個器官其實就是口,實際上呢,使用嘴的時候也是需要手的配合的,所以這個就是一個認知通道的建立。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一生的發展模式,對待新事物與舊事物的興趣模式,都與三個月的孩子幾乎相同。所以了解孩子從小到大所有的發展模式,知道該怎么樣更恰當的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能力,這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