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親密關系。就心理學而言,親密關系通常包括六個要素:相互了解、關心、依賴、一致性(指伴侶在生活上的融合)、信任和忠誠;這六個要素出現在任何的人際關系中,只是程度不同。
2、自尊對親密關系的影響。自尊指的是一個人對自身的評價,同樣也意味著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喜歡自己。低自尊的人通常不喜歡自己,也很難相信自己。心理學研究表明低自尊的人可能會低估伴侶對自己的愛,從而損害親密關系。當關系中出現挫折時,自尊高的人能主動修復關系、拉近距離;自尊低的人卻喜歡回避問題,生悶氣。
3、我們更傾向于喜歡在物理空間上更為接近的人,也就是中國古話所言,“遠親不如近鄰”。試想一下,你在上學的時候最先與誰成為好朋友?工作的時候與哪些人關系最好?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在麻省理工做過一項研究,把新入學的學生隨機分配,發現在270位學生中,好友出現在隔壁房間的比例為41%,相隔2個房間為22%,相隔4個房間為10%。
空間上的接近決定了兩個人更有可能打照面——這也是產生親密關系的基礎。研究表明重復接觸他人(甚至不需要有交流)就能增加彼此的喜歡程度,這就是著名的“曝光效應”。意即如果你想追求一個人,最好更多地讓你們之間產生接觸。不過這也有個副作用,如果TA本來就不喜歡你,曝光效應只會讓對方更不喜歡你,因此其中的分寸需要自己把握。
4、吸引力法則的最后一條是:相似性。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已被一系列心理研究證實。伴侶之間的共同點越多,彼此就越喜歡。
5、美國心理學家Bernard Murstein的刺激—價值觀—角色理論認為,在伴侶相遇的初級階段主要受“刺激”(年齡、性別、長相)的影響,隨后便受“價值觀”(比如生活偏好、興趣愛好等)影響更大,最后就變為“角色”(比如是否生孩子、誰做家務等)。
6、親密關系中的社會認知
已閱讀
社會認知指的是人們對社會現象的知覺和判斷過程。對于親密關系而言,意指人們理解人際關系的思維方式。那么,有哪些社會認知會影響我們的親密關系呢?
1.第一印象。我們對一個陌生人形成印象只需39毫秒。但這39毫秒卻影響深遠:有研究者安排大學新生初次見面后,他們最初形成的相互之間的印象可以在接下來的9周影響彼此的感情——這就是著名的“首因效應”。雖然長期接觸下印象確實會持續修正,但第一印象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2.積極錯覺。中國古話說“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有科學根據的。研究證明了(在親密關系的早期)人們傾向于用積極的眼光來描述伴侶。這種認知的好處是這樣的理想化可以適度增進雙方感情,壞處是一旦一方發現現實和理想差距過大就會滋生不良情緒,危及關系的穩定。因此,心理學家建議情侶和夫妻們應該隨著時間的推移調整自己對對方的期待。
3.關系信念。我們將普通人對關系的信念分為兩類:宿命信念和成長信念。前者認為愛情由命運決定,伴侶如非天造地設,即是冤家聚頭,人的力量無法左右愛情的發生和消失;后者則認為幸福是努力和付出的回報,只要愿意盡力,幾乎一切親密關系都有幸福的可能性。宿命論常常在影視中出現,雖然動人,但是成長信念能使人在關系遇到挫折時傾向于解決問題而非怨天尤人。現在,請你用下面的量表來測試一下自己屬于哪一種關系信念的擁護者吧。
4.自我概念。有兩種自我概念:正面的與負面的。具有正面自我概念的人自信、渴望贊揚;負面自我概念的人則是低自尊、無法接受贊揚。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在選擇伴侶時具有導向性的作用。所有人在戀愛時(親密關系早期)都喜歡伴侶的贊揚,但是一旦雙方步入了婚姻殿堂,自我概念就展示出了強大的威力,如下圖所示。
5.印象管理。指的是我們為了維護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做出的努力(例如發朋友圈展示生活、化妝、健身,中年男性對自己的閱歷夸夸其談)。印象管理一般有四種方式:討好、展示自己的優點、恐嚇(把自己描繪得很無情)、示弱(讓人同情)。但是,有趣的是,研究表明實際上我們更少會在自己的伴侶面前進行形象管理,也難怪有人會說出“能在你面前表現出小孩子一面的男人才是真的愛你”這樣的理論。
上述種種社會認知影響著我們的親密關系,但是筆者想說,上述心理學研究都是西方(尤其美國)的研究成果,具有樂觀、積極甚至功利的美國文化特點,是否完全適用于中國的情況,還值得進一步探索。已經有很多跨文化研究者(比如筆者所在的北大心理系的韓世輝教授)證明,東西方的人群在自我概念、社會認知、幸福觀念上都相差甚遠,對待親密關系的態度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