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剛剛讀完的《我的應許之地——以色列的悲情與榮耀》顛覆了在美國形成的對猶太人的認識。在美國,似乎很多人都知道猶太人在二戰(zhàn)中被屠殺的慘痛歷史。大家可能以為這是很普通的史實,誰不知道?但美國不是一個歷史感很強的國家,記得去年春天去一個學校的revisit day,剛好趕上一堂歷史課,當時老師問這些觀摩的家長美國在二戰(zhàn)中是何時宣戰(zhàn)的,很多人答不出。兩相比較,就不免會詫異為何如此。《我的應許之地》側面回答了這個問題:猶太人在美國的持續(xù)經營和社會成就為這個民族在大洋彼岸贏得了這種影響力。
? ? ? 我們住的Newton猶太人很多,記得有華人朋友告訴我有5萬猶太人。沒有求證過,但是確實認識一些猶太人,其中還有很好的朋友。我一直以為,猶太人整體就是我在Newton看到的樣子:勤勉、有社會責任感、聰明、固守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猶太人有自己的教堂,而且很有趣,他們的教堂就叫Temple,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說起Jewish Temple,她告訴我,你只要說Temple,人都知道是猶太教堂,完全不用特別指出。這更加深了我的印象,以為猶太人就是鐵板一塊,守自己的節(jié)期,雇自己的同胞,扶持本民族力量,和遙遠的以色列遙相呼應,在內心里以以色列為自己的祖國。
? ? ? ? ? ? ? ? ? 圖片攝于山東
? ? ? 《我的應許之地》是一個萬花筒。開篇你只以為是個普通的望遠鏡,望進去才發(fā)現色彩斑斕,令人目不暇接。毫不夸張地說,這本書是猶太人的前世今生。美國猶太人的樣子如果是一個平面,這本書就是猶太民族的立體多維。
? ? ? 第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您知道哪些國家曾經排猶嗎?德國當然首當其沖。但其實這個名單很長:英國、俄羅斯、東歐、伊拉克為代表的中東國家、北非國家.....跟這個事實相對應的,是猶太人在這些國家都很成功,基本都會有中產階級以上的社會地位。可就是這個秉智慧和無限努力為一身的民族,以漂泊為整個民族亙古不變的命運。被排擠,被歧視,被屠殺。似乎永無立足之地,永遠沒有祖國。再長的哭墻,也寫不下曾經罹難的猶太人的名字。所以,現在的以色列,就是容納了來自上述國家的猶太人。他們是否在自己的祖國——以色列完全平等,毫無分別?《我的應許之地》撕開的第一層幕布就是這個:NO!他們不僅有分別,且分別很大。就像穆斯林在我們眼中很難分清有什么差異,但是地處中東,就會知道什葉派穆斯林和遜尼派穆斯林根本不是一回事。同樣的情況在基督教更為明顯,不知道是否有人可以說清到底有多少基督教的教派。《圣經》里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就是關于建造巴別塔。上帝是不可能讓巴別塔建起來的,所以就讓建塔的人語言不通,不能交流,最后當然沒有人見過建成的巴別塔。有分別是切割世界最好的利器。以色列猶太人的分別超乎想象。以色列的建國得益于猶太人中堅定的復國主義者,這些人基本來自歐洲。二戰(zhàn)前,應該說猶太人在歐洲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記得茨威格也是猶太人,他在書中也曾經描繪過在奧地利的成功猶太人田園詩般的生活,猶太人以出各個領域有影響力的人物為榮。茨威格就曾經寫道,如果一個家庭出了一個詩人,這在奧地利猶太人的圈子里,是極其榮耀的事情。當然,他也給過父母這樣的榮耀。茨威格也寫到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活動,盡管輕輕一筆帶過。這很符合猶太人的特性:看得深遠,準確,不被眼前的現實遮蔽。 這些歐洲的復國主義者開啟了跨洋征程,將目光鎖定在上帝應許之地。我原來一直以為以色列建國是二戰(zhàn)的產物,其實,復國主義者的行動要早于以色列建國至少50年。來自歐洲的復國主義者就成為以色列的主流。他們把持政府,驅逐巴勒斯坦人,為以色列立國。這是故事的一部分。第二部分是移民。由于德國納粹的屠殺,猶太民族失去了大量人口,建國后的移民主要來自阿拉伯國家和俄羅斯。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在以色列幾乎屬于另一個種族。來自歐洲的猶太人視其為來自阿拉伯世界的東方猶太人。有一章《控訴》寫得特別好,東方猶太人地位很尷尬,阿拉伯國家認為他們是猶太人,而主流猶太人又接受不了他們身上的阿拉伯特性。1989年蘇聯解體后,為以色列帶來了新的100萬左右的猶太移民。到此,故事的腳本齊了。在巴基斯坦的土地上,在周圍都是泛阿拉伯國家的情況下,這一眾的被稱為猶太人實則天差地別的人群,會在被稱為“火藥庫”的中東怎樣上演自己的故事呢?再加上和巴基斯坦持續(xù)不斷的恩怨和沖突,和泛阿拉伯國家敵意的對峙,以及猶太人內部不斷地演進和裂變,可以清晰看出以色列的風云畫卷。
? ? ? 這本書其實給了一個難得的樣本,因為全世界可能也找不出一個民族像猶太民族,被撕裂得如此徹底,分隔在幾個大洲;也找不出一個民族,在其生活的各處都有很強的經濟實力,可能去改變和建造,秉強大和弱勢為一身。這本書除了顛覆我的某些認知,還給了我一個新的角度:不知道為什么,這本書一直讓我想起美國的華人。美國華人有些困局和那些后來移民到以色列的猶太人相似,他們中會有很多人認同新的國家,很多后來移民以色列的猶太人認為以色列就是自己的祖國,自己要為其貢獻聰明才智,其實在美的不少華人亦如是。而另外一面,就是主流文化對其接納的程度。這個對主流文化來講,也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以色列可以用自己的制度和經濟發(fā)展吸納和安置這些新的移民,但是能夠接受他們從摩洛哥、從伊拉克、從俄羅斯帶回來的具有明顯地緣特征的文化?怎么去兼容并包呢?如果兼容并包,又置支撐社會運行的主流價值觀于何處呢?東方猶太人何去何從呢?有不少人會積極尋求跳脫自己的身份,比如與主流的阿什克納齊猶太人聯姻,《控訴》這一章中的名記者加拜就選擇了這條路,因為她知道自己只有如此才有可能進入主流的圈子,否則終生只能默默無聞。看一段她的話:“你是這里的人,你是歸屬于這里的人。在以色列,你就像在家里一樣。你擁有這個地方。我雖然生長在這里,卻清楚地知道,這里是有一個內部圈子的,而我并不是當中的一部分。這里有一個社群甲,而我并不在其中。我堅持要打進這個圈子。我想要和那些強大的、歸屬這里的人走在一起。這也是我的家庭教導我的。他們教導的首先是教育:學習,學習,學習。但顯而易見,光有知識是不夠的,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就得漂白我們自己。”看著是否覺得有些面熟?只要有分別的地方,也許都有非主流的類似的掙扎。《無聲告白》寫了類似的故事,但是小說筆法讓我們看到,即便到了洗白的第二代,他們依然會感到自己的不同。
? ? ? ? ? ? ? ? ? ? 圖片攝于遼寧
? ? 《我的應許之地》中除了能看到以色列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更多地引發(fā)了我關于地緣的思考。之前在國內幾個城市中間搬來搬去,沒感到有什么差別。以為所謂地域對人的影響,不過如此,不就是換個地方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嗎?可是,在波士頓的生活讓我終于感到了地域變化對人的影響。我以為是語言,是文化隔閡。也對也不對。《我的應許之地》讓我醍醐灌頂。我們在一片土地上久了,不管是什么種族,什么信仰,什么文化,我們其實都有著深深的地域的烙印。東方猶太人有更多阿拉伯人特征,音樂,飯食,過社會生活的方式。盡管他們信仰并不相同。這就是鄉(xiāng)土的力量。 沙斯黨著名的領袖德里就是來自摩洛哥,沙斯黨后來在議會中的席位不斷增加。他的擁護者是這樣評價德里帶來的希望和改變:“德里將北非猶太人的傳統(tǒng)帶上了中央舞臺。德里認為,我們可以被特拉維夫接受,而不是回到貝爾謝巴。他認為,我們可以在不背棄東方的情況下就能在西方取得成功。”這里可能要備注一點,就是以色列一向認為自己是西方國家,而不是按地域上屬于東方。看,這是德里的解決之道,就是我不融入,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這片不同的土地上獲得承認,找到尊嚴。
? ? ? 兩條路都不容易,無論是按主流社會的標準洗白,還是按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條新的自我成就之路。對個人來講,已是非常不容易,對一個族群來講,更是難上加難。否則,以猶太人如此的智慧和努力,為什么還只能是在路上呢?相比猶太人,我們擁有一個永在的祖國,我們更有團圓而不是離散的心態(tài)。當我們在異邦的時候,這或許是好的,但也許會使我們更加地有挑戰(zhàn)。德里的摩洛哥是回不去的,他只能集中精力在以色列的土地上建設并尋求認同。我們不是如此。也許,這才是留學和移民之先要考慮的。當然,不考慮也沒關系。我的觀察,在美國的土地上,這會是持久的課題,哪怕已經轉換到ABC一代。各個民族、種族在不同的土地上書寫的,也許有類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