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蘆葦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干。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fā)完畢。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灘。
這首詩是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陳子展《詩三百解題》說:“《蒹葭》一詩,無疑地是詩人想見一個人而竟不得見之作。這一個人是誰呢?他是知周禮的故都遺老呢,還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舊臣呢?是秦國的賢人隱士呢,還是詩人的一個朋友呢?或者詩人自己是賢人隱士一流、作詩明志呢?抑或是我們把它簡單化、庸俗化,硬指是愛情詩,說成詩人思念自己的愛人呢?解說紛歧,難以判定。”
《毛詩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意思是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好,若不以此禮治國,必定會遇到很多阻礙,反之則能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序。
關(guān)于秦襄公,乃是秦由大夫列為諸侯的關(guān)鍵人物。他不拘于周禮,和親于西戎,并在西周東遷的過程中,圓滑周旋,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列為諸侯。
秦人祖居?xùn)|方。西周初年,嬴姓一支西遷,游牧于渭水流域。后因非子養(yǎng)馬有功,周孝王將秦地(今甘肅天水)封給非子。西周晚期,秦仲誅伐西戎有功,獲封西垂大夫,后傳位長子秦莊公。秦襄公是秦莊公次子,其長兄世父知其有雄心壯志,于是將太子之位讓給秦襄公。
秦莊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78年),秦莊公去世,秦襄公即位。 當(dāng)時,戎狄之勢仍非常強大,直接威脅秦國的基業(yè)之本。另一方面,秦國僅為“大夫”之職,只有賣命效力的義務(wù),并未得到周王室的信任。秦襄公深知秦人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稍有不慎將會導(dǎo)致滅種之禍。秦襄公審時度勢,于秦襄公元年(公元前777年),將其妹穆嬴嫁與西戎豐王為妻 ,秦襄公的決策顯示出他的敏銳判斷力和戰(zhàn)略眼光。
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申國國君申侯因周幽王廢黜自己的女兒申后、外孫姬宜臼而惱怒,于是聯(lián)合繒國、犬戎進攻周朝都城鎬京,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當(dāng)時,秦襄公曾率兵援救周朝,作戰(zhàn)得力,立有大功。
周幽王死后,諸侯共立太子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當(dāng)時豐鎬周圍主要有四種力量:一是周幽王和姬伯服的勢力,他們死后由王子余臣(周攜王)繼承;二是周平王的勢力;三是戎族的勢力;四是秦的勢力。在周幽王被殺之后,秦襄公面臨的抉擇是或者追隨周攜王,或者擁戴周平王。秦襄公利用周王室的傳統(tǒng)威信,而并不拘于秦國與周幽王、姬伯服的舊有關(guān)系,特別是周幽王死后,他更沒有必要與王室的正統(tǒng)代表周平王相敵對。于是在周朝為逃避犬戎禍難,都城東遷洛邑時,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并說:“犬戎兇惡無道,掠奪我們岐、豐的土地,只要秦國能攻打并趕走西戎,就可以占有那些土地。”周平王與秦襄公盟誓,封給他爵位。秦襄公這時才開始建立諸侯國,享有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得與山東各諸侯國互通使節(jié),彼此訪問。這是巨大的飛躍。秦襄公非常高興,即立西汧,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頭的太牢大禮,在西疇祭祀白帝?,以慶賀秦國的正式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