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二零一七年八月十九日,獨因策劃禪茶之故,暫歇荊門,得一空閑,余來到文化地標千佛寺。
千佛寺,荊門佛堂山水文化集大成者,當車至寺之新大門,不復舊鄙荒之地,一陋居矣,但見一規制宏大,中軸規整,五進廳堂之大寺也。
千佛寺源可追溯至千多年前東晉時代,寧康年間,佛教中國化第一人釋道安大師之高徒慧遠法師在象山東麓設壇講經為之始。其興于大隋開皇十二年,文帝之師智顗大師創建當陽玉泉寺,時當陽歸荊門州制,文帝皇后文獻后潛心歸佛,為便于后在洛陽當陽往返,特在荊門興建寺院,以備其轉,其時荊門佛之信徒眾,各挖洞供佛,故集民間之名以千佛洞禪寺命帝后新建行宮。又傳明萬歷年重修,因其同內嵌有千尊佛磚而得名。再歷唐、宋、元、明、清各朝不斷添建,興盛時,設觀音堂,韋馱殿、丹房、客堂、文殊殿、普賢殿、百子堂等殿堂,規制宏大。后因戰亂,逐荒沒于山中。
嗚呼,中國封建史,以其制度、功業,對后世之影響,有史以來,世界以對人類的影響,以隋文帝為影響人類史之百人中第八十九名,其首開的規制法度對人類影響很大.國之一統,隋文帝第一次真正地實現了中國大范圍多民族之統一,他外御強敵突契,內讓人民安寧生息,功業之偉大,足流芳千古,其開創的規制,一直沿襲到清末三省六部制,興教育首創的科舉,影響亦深遠,其制定當時世界最為先進的律法《開皇律》,影響整個人類。實現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為后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其帝后文獻后獨孤氏謙卑自守,克勤克儉、仁寬厚愛、文帝也尊敬有加,嘗因其勸不得不改而曰:吾貴為天子,不得自由。宰相對帝曰: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帝駐馬長久,默然不外樂而歸曰:后言是用,復為之國。
這樣一個偉大的皇帝,仁寬的皇后,其之師選佛寺之地,不難想,荊門民何其樸,風水何其佳,又何其幸也!
今之游千佛寺,古之跡俱失矣,唯見留一清嘉慶十六年斷碑。
余嘆之曰:世時變遷,白馬過隙,渺人生之須臾,慕河山典籍長存,文帝,文獻后俱矣,其思想,其偉業,其經典制法將亙古永存,千佛寺起、興盛、衰落,今再起,復舊制,豈非天意!
余此次去,敬香祈福,書生一個,無以報之,特作文記之,冀見此文香者,了然千佛寺始興,香火隆盛,余誠信,因果不昧,良善之家,必有余慶,良善之人,天不余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