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邊城》故事梗概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在湘西鳳凰古城,風景秀麗,自然風光養出翠翠這般伶俐美好的好姑娘,還有壯碩有力、以歌聲追求愛情的年輕男子。
翠翠和爺爺以及一條狗住在岸邊,每天翠翠的爺爺為公家以撐渡船為生。她的媽媽爸爸皆為情而亡。她是他們曾留存于世間的證據,也是他們愛的結晶,翠翠爺爺為著心里那一份責任以及對已逝女兒深深的愛,將翠翠撫養長大。
待到翠翠十四五歲,眉眼里的美越來越像她的母親,有有了懷春的跡象,這也讓老渡夫開始想起那段傷心的往事,同時堅定了他為翠翠找一門好的親事的決心。
為了不讓翠翠重蹈她母親的覆轍,也為了自己撒手人寰之后,翠翠能夠有所依靠,爺爺開始操心翠翠的婚事。
他打聽到順順家的大老天保對翠翠有意思,便提出:“車是車路,馬是馬路,各有走法。”若要走車路,則要由大老爹爹作主,請了媒人來來自己提親。若走的是馬路,則應當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對溪高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天保老大找了自己的父親,請媒婆到老船夫的渡船去求娶翠翠。若是普通尋常人家的女子,遇到如此幸運的事情,一定忙不迭地就答應了吧?要知道天保可是鎮上有錢有勢、德高望重的順順的大兒子呀!可是翠翠并不喜歡他,她喜歡的是順順家的二兒子儺送。
巧的是,儺送在兩年前端午節捉鴨子時第一次看到了翠翠,便喜歡上了她,只是翠翠并不知道。
兩兄弟開誠布公地談自己的心事,驚奇于兩人差不多在同一時間都喜歡上了翠翠。于是兩人約定到山上唱三晚的情歌,若是翠翠應了誰的歌,誰便是翠翠的擁有者。
但是翠翠誰也沒沒應。過了幾天,天保去送貨,卻不甚被水淹死,幾乎所有人都說爺爺有眼光,沒有答應天保的婚事。
可是爺爺心里的苦又有誰知道呢?天保死了,翠翠鐘情的儺送也不知道會不會和翠翠在一起,畢竟自己年事已高,再怎么想陪翠翠,也已經有心無力了。
一輩子謙卑的翠翠的爺爺厚著臉皮去找儺送、去找順順,打探他們的想法,可是翠翠的爺爺太多的顧慮和擔憂,不敢將話說得太直白,這讓儺送覺得他說話不爽快,也沒有向儺送傳達出翠翠對他的情感,而順順這邊覺得爺爺在天保尸骨未寒之際就經常跑來問翠翠與儺送的婚事是否有望而覺得不爽。
儺送深愛著自己年紀輕輕便已死去的哥哥,因為哥哥死了,一直找不到尸首,于是他便離家去尋找哥哥。
而爺爺也因為覺得幫不了翠翠找一個好的婆家,擔心、害怕與傷心使他染上了風寒,又喝了幾口的涼水,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駕鶴西去。
后來,翠翠為了等待自己深愛的儺送,便接過了爺爺的老渡船,為來往的人撐船過河。
她依舊在等,等儺送,他也許明天會回來,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了……
02—愛要勇敢說出來
翠翠愛上了順順家的二兒子儺送,爺爺是她最親愛的人。我記得書中有提到,爺爺一直都有詢問翠翠對于天保求娶這件事的意見。可是翠翠從不正面回答爺爺的話,既不加反對,也不說同意。
儺送愛上了翠翠,可是他也不曾對翠翠明說。王鄉紳想和順順家攀親家,用一座嶄新碾坊來做陪嫁,希望能讓自己的女兒嫁給儺送。儺送請了翠翠和翠翠的爺爺來到他家看船,他有機會和翠翠打照面,可是他也不曾和翠翠坦明心跡。
造成這出感情悲劇的,正是他們自己,有愛卻不說出口。翠翠的爺爺苦心為翠翠張羅婚事,可是她自己卻不果敢,這又能怪誰呢?
少女懷春并不是壞事,更何況翠翠的爺爺、順順家的人都那么開明,翠翠只消說出口:“我愛順順家的二老儺送,不愛大老儺送。”那么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翠翠的爺爺在活了幾十年了,人情世故,他自然會妥帖周全。
少年氣盛,年輕有為敢擔當。愛一個人,為何那么難說出口?并非是上刀山,下火海的難事,也不是什么難以啟齒的事,為何不說出口?一個“愛”字就那么艱難嗎?多少個夜不能寐,不就是希望愛人能陪伴在側嗎?自己的父親順順深明大義,也體察人心,告訴他,我愛翠翠,我想娶她過門。那么順順自然就會去張羅。畢竟,他也是很疼愛翠翠這個閨女的,不是嗎?
這出感情的悲劇,怨不得別人。愛,就要勇敢說出來。既然你們都沒沒有勇氣說出口。那之后的錯過,也就是你們自己的咎由自取。不要怪命運弄人,也不要怪你們之間緣分淺薄。
03—我看慣了顧時刻開頭,卻沒想到結局
“故事開始在那個夢中,我看慣了故事的開始,卻沒有想到結局。”是我看完《邊城》這本書的感受。
以前就有接觸過這個故事,故事的開頭很美好:湘西地區,風景宜人,翠翠如活潑的鹿兒,天真自然純潔。自然滋養著她,爺爺呵護著她……
我以為故事的走向會是翠翠遇到了她的良人,將她辛勞了一生的爺爺接到了一起。然后他們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了一起,翠翠的爺爺安享晚年,翠翠生了幾個孩子,她和她的愛人男耕女織,從此之后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但是仿若戲劇化才是人生真正的特色,最后的結局讓讀者帶來了思考和遐想。吊足了我的胃口,也讓我去思考,究竟故事最終的走向是怎么樣?他們之后的人生要怎么樣去妥帖周全?
04—真正的作家都是生活家
雖然整本書都沒有華麗的詞藻,全篇都只是樸實無華的詞句,可是沈從文老先生的文字功底和創作技巧真的是可見一斑。
雖然字數不多,但是讀起來真的是有著令人手不釋卷的魔力,情節、對話都讓人深深著迷。一百多頁的篇幅不是鴻篇巨制,但精細的對話,透露著邊陲人民質樸的智慧,比如上面的“車走車路,馬走馬路。”
作家的寫作素材來自于生活,再加以整理提煉,最后再加以潤色處理,然后成為佳作。
所以,其實一個寫作精良的作家真正的身份是生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