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讀書筆記】
對于大腦,我們的認知確實很淺白,即使再先進的科技,對于我們身上的這個器官也是一知半解。但是不可否認,人類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得益于這個約1400克的大腦。
周嶺的這本《認知覺醒》在概念上把大腦分成了三部分: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雖然名詞新穎,但我認為和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中的系統一和系統二區別不大,也就是本能和理智的區別。
理智腦短暫的歷史
本能腦就是一個原始的反射模塊,結構非常簡單,讓我們對環境快速做出本能反應,這個模塊就存在于大多數的動物中,從年代來看,本能腦已經有3.6億年的歷史了。
后來,過了一億多年,在哺乳動物中出現了情緒腦。情緒腦可以幫助它們趨利避害,比如用恐懼的情緒來躲避危險,興奮的情緒可以在捕獵時提升專注度,這些功能大大提升了哺乳動物的生存優勢。
而這個理智腦,出現的時候就更晚了,還不到250萬年,人類從哺乳動物中脫穎而出,在大腦的前額區域進化出了“新皮層”,擁有了理智腦。他們運用這個功能創造語言文字,發展科技,建立文明!
和本能腦、情緒腦相比,理智腦發展的時間太短了。對于人類個體而言,本能腦在2歲嬰兒期的時候就發育完成,情緒腦則在12歲青春期早期形成,而在其22歲成年后才發育成熟。
“弱小”的理智腦
在這里,理智腦就像是一個資歷尚淺的空降高管,和前兩種相比,弱勢非常明顯:資源少。在大腦的神經元細胞中,本能腦和情緒腦占了八成,對大腦的控制力更強。因為離心臟近,近水樓臺先得月,它們會優先得到血液的供給,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人在緊張的時候會感覺到大腦一片空白,因為理智腦的供血不足。
另一方面就是運行慢。本能腦和情緒腦掌握著人體潛意識、生理系統,運行速度極快,至少可以達到每秒11 000 000次,這速度已經比得上當今世界上最快的個人計算機了;與此相比,理智腦就欠缺很多了,它的最快運行速度僅為40次每秒,而且這個理智腦運行起來還想當地耗能。
所以說一個沒有資源、“工作”年限較短、要價極高的理智腦,在兩位“老員工”面前毫無優勢可言!它對大腦的控制能力很弱,這也就是為什么理智難以戰勝欲望!
來自“老員工”的反擊
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基因,是由于長期的生存壓力塑造的,試想早期的人類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恐懼的情緒占滿了大腦,他們能做的就是本能地作出“打或者逃”的決定,這個決定容不得太多時間的思考。
所以,才有了我們人類默認的天性:目光短淺、即時滿足。放在現在的社會就是我們普通人都會有的缺點:趨易避難,急于求成。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喜好在自己的舒適區不想動彈,也解釋了我們的拖延癥和懶癌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別想要,卻就是得不到!面對自己有時候自己的成事不足,事實上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天性太多強大。
而我們的理智腦很少有主見,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都是在對自身的行為和欲望進行合理化而已。因此,人類就是一種“自我解釋的動物”。另一方面,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
理智腦的“逆襲”
人類擁有理智腦,是區別于動物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說人類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在理智腦的驅動下進化的結果。今天對于理智腦的重視,并不是用理智腦去替代本能腦和情緒腦,后兩者都是無法替代的,理智腦自然也做不到。
我們需要的是用理智腦去驅動本能和情緒,本能和情緒擁有強大的動能,它們“力氣大”,可以讓它們“干活”,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才會讓我們擁有強大的能力。
理智腦發達的人會立足長遠,主動走出舒適區,他們能判斷自己處于階段,是否應該跳出目前的圈層;他們為潛在的風險克制自己,為可能的收益延時滿足;他們會保持耐心,堅持做短期看不到效果的“無用之事”;他們能夠抵制誘惑,面對舒適和娛樂時,做出與其他人不同的選擇!
習慣之所以如此難以改變,是因為他是一個在不斷鞏固的過程,我們運用自己的理智腦就是一個克制天性的過程,把這樣的行動變成習慣,才能“越用越強,越強越用”!
你,愿意成為上面的“他們”嗎?
(本文部分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