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做夢,始終出現需求這兩個字,可能是產品經理的思維影響了夢境,也可能是最近產品上線很多事情帶入夢境了。
這幾天產品上線,見了很多要使用產品的用戶,因為我們做的產品是跨界的,所以自然見的客戶也是不同的行業。
今天有時間就帶著需求的夢境追問下跨界這點事。跨界,理解很容易,就是不同行業的跨越合作。
但跨界僅僅是一個過程,昨天追問過,每個過程只是一個答案,這個答案上面應該有個問題。
試問:跨界這個答案=需要 跨界 這個方法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呢?
我個人追問的理解就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跨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那么不僅就要繼續追問,如何通過跨界這個過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呢?
首先你需要有自己專業領域的常識,對自己領域的提升效率好的方式方法了解,有成功踐行經驗,然后去跨越行業,連接另外領域有行業常識的人合作,用自己的常識跨界連接行程別人的見識,簡單的說就是如下兩個組合:
要么是你對行業的理解(潛規則)?別人在其他領域高維的方法,
要么是你的高維的方法?別人行業的理解(潛規則)。
自己做了十幾年的2B行業,總結行業特征就是六個字 “關系、資源、效率”。
要做到跨界,無非就是一邊 有關系+資源,另外一邊 有效率,然后:
跨界升級=(關系+資源)*效率 罷了。
這樣來看,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個人能力的提升就很好的做出競爭力分析了,如果是你(或者企業)有關系+資源,你就要試圖尋找能夠更加高效使用這些資源的人(或企業)一起深入合作,提升利用效率。如果你掌握領先的效率方式方法,那就要主動連接有關系和資源的伙伴合作,一起提升效率。
再追問深入一點就是:
跨界升級:了解供需關系,尋找供需關系運轉的潛規則,尋找潛規則中的稀缺環節,用更高效方式方法滿足
1、要升級的行業一方,清楚了解行業真實的供需關系,能夠連接供需所需的關系和資源。
2、找到滿足供需關系運轉的潛規則,把潛規則分解,分析,找到最薄弱或者稀缺環節。
3、通過跨界連接高效率方法方式的一方,實現對行業的商業規則重構或者對規則中的稀缺環節用更高效的方式方法進行重構。
從而使得新“潛規則”更加高效,高質,從而就可以觸發供需效率的提升,自然就做到了跨界升級。
何為稀缺:稀就是少,缺就是剛需。很多時候我們能力,就是沒有找到稀缺的高價值使用場景,所以變的廉價。
例如打車行業,供需就是司機和乘客的關系,商業規則就是路邊等車,互聯網領域的人跨界過來,供需不變,把商業規則重構,把原來的路邊隨機等車 重構成 家里準時叫的新高效規則,打車效率大大提升。
我們經常說“與其更好,不如不同”,并不是說做個二流產品,而是你在本領域也許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如果把這個方法跨到另一個領域,跟另一個領域的伙伴深入結合,也許就是另一個領域的佼佼者了。
也許從app 產品角度看,產品本身界面,交互打車軟件并不是最棒的,但是從互聯網線上信息行業到了打車出行行業,跟出租車專車公司合作,一下子成了出行行業最好的應用。也許這就是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跨界升級看似是“關系+資源”的更高效實用,但真正要做到并不是那么容易。
從我個人來說,自己的成長,所從事的行業,個人能力的成長為一直是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希望通過跨界實現價值裂變,我也堅信認為:
這個世界永遠沒有最好的方法,也沒有不好的行業,只有自己的成長是不是夠快,看問題的寬度,角度,深度夠不夠。
要做到跨界,就必須:
提升自己的連接寬度,學會做貴人幫別人連接,別人也會幫助自己連接,學會主動練習表現自己的能力,使得有機會在連接中發現彼此認知供需,確保找到更值錢(有關系,資源,效率)的連接,更高價值的商業規則和稀缺環節
提升自己的連接深度,這需要強大的認知能力,學會正確的學習,剔除我有的就是別人要的認知,看問題,機會多追問,從多個角度,寬度,深度判斷并尋找最佳答案,凡事就怕認真,在漫長的認真練習中,形成自己的本能方法論,確保連接的時候,面對供需對象,表現的更值錢(對關系,資源,效率有深入理解),讓對方能夠更有意愿深入合作。
只有從認知上迭代提升自己,主動練習,逐步形成自己的從業方法論,才有機會解決問題的 角度,深度,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認知。確保可以有機會可以跨界深入連接,洞察接觸到不同行業的“資源+關系”的伙伴,深入跨界合作,有機會實現跨界升級。
跨界升級=關系+資源 的 效率升級
尋求跨界合作=連接寬度+連接深度
凡事就怕認真
每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