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仁的《雜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一般是指以前死讀書讀死書,身體力行,有沒有一技之長的人。而真正讀書人,有才學的讀書人是不會被三斗米折腰。
還有一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句包括生活能力及品行與修養方面。
【1】
以前包括現在,老師在普通人心目中依舊是個神圣的職位,也是有文化有知識有見識的代名詞。
給自己的孩子交給老師,總是會交代孩子聽老師的話,尊重老師。好好跟老師學習、讀書,以后能上大學,出人頭地……
家長對孩子的殷切期望,無非就是好好讀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很多家庭改變孩子甚至家族命運的關鍵。
尤其是在以前的農村。知識改變命運啊。
有誰家孩子考上大學,那一定是不得了的大事,那家孩子的父母、兄弟姐妹、同姓家族、親戚甚至于村里的人都跟著沾了光。大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勢。
隨后鎮上村上對大學生家庭都會格外關照,整個村的人都跟著揚眉吐氣。
如果考上大學的這位同學還有弟妹,那弟妹則會生活在他(她)的陰影和庇護下。老師會格外關照,但如果弟妹不及上大學的哥哥或姐姐,又會遭到老師痛心疾首的說教:你要是跟你哥哥(姐姐)一樣就好了!
就算真的不及,老師看在大學生的份上,依舊愛屋及烏的喜愛大學生的弟妹。
這也算讀書好的小小成就吧?
【2】
外婆不識字,出門難,帶八歲外孫出門,外孫拍拍小胸脯說:外婆,沒事!我可以保護你!
因為媽媽上班沒空,陪外婆去小姨家的任務就交給了暑假在家的小寶。
小姨家很遠,需要換成兩次地鐵,出地鐵后有巴士到小區門口。
小寶牽著外婆的手出了家門,按照媽媽帶他去過的方向走向地鐵,拿上零錢看看自動售票機上面的走向購票說明,選擇,投幣,取票。然后拉著外婆的手,看看地鐵入口,安檢進入地鐵,一邊跟外婆解釋:我們要去的方向是左邊,您看上面寫了"×××方向"。
仰頭看需要換成的站點,到站下來換乘,有條不紊。出地鐵后看走哪個方向,仔細看路牌,公交。順利和外婆到達小姨家!大家都夸獎小寶能干。
外婆摸摸小寶的頭欣慰的笑著:我家小寶讀書有用呢!能帶外婆出門乘地鐵換公交,哪里都難不倒咯!還是讀書識字好!
【3】
阿耀讀書上大學出了村,留在城里當了技術員,后來又做了干部,一步步升到不小的官位。父母親戚以他為榮,教育孩子都是要像阿耀學習,好好讀書以后出人頭地。
起初阿耀經常回老家看望父母鄉親。后來工作越來越忙,回家越來越少。但是給父母的錢越來越多。父母不要他的錢,只希望他能有出息,平平安安。
他在城里娶妻生子成家立業。也算事業有成,家庭和美。
可是隨著應酬多,壓力大,他也經不住外面的誘惑,偷了腥。開始還忐忑不安,次數多了,膽子大了,就無所謂了。
人的貪戀一打開,別的貪戀也一并坦然接受。他開始利用職務之便,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收取好處,胃口越撐越大,直到東窗事發他才發現自己迷失方向太遠,回不去了。
聰明反被聰明誤。
【4】
讀書自然是有用的。
讀書可以修身養性,讀書懂道理、明辨是非,讀書的人有內涵、有修養,舉手投足之間讓人很舒服,說話不再粗魯,而是溫文儒雅。
讀書的人,生活有理想有目標,可以引導別人。可以讓自己的生活、精神世界更豐富多彩。
那些讀過書,卻迷失自己的人,或者有一天能再讀到合適的書能潘然醒悟,回到正道,找回自己。
所以讀書用在正道,可以幫你,居心不良,就害了自己。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總之,讀書不會錯。
比如現在,因為讀書,可以認識一群有能量的人,自身也因此充滿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