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慶山
1
讀一本書,看到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種了一棵樹,它長得不好,你不會責備它。你會觀察它長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陽光。你永遠不會責備樹,然而你卻責備你的孩子。如果我們知道怎么去照顧他,他就會像棵樹一樣長得很好。責備根本沒有用。只須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表現出你理解了,你能夠愛,情形就會改觀。”
讓孩子在前面走,不妨在后面跟隨他。如果他實在需要,走過去幫他一把。大部分時間,讓他過他的日子,你過你的。
但大人們通常無法抑制“我知道”“我懂”“我經驗過”“我知道什么對你最好”的想法。自我強盛,無法給予孩子安靜和獨立的空間。應該懂得停止制造噪音和干擾。孩子不是用來玩耍的玩具,也不是用以控制的物體。從他們出生開始,即便幼小需要有人照看,也應被當作獨立的生命平等對待。
跟在一個小孩子的后面,觀察他,放開他。不是放棄他,無視他。這種分寸的把握,需要內心沉靜有覺知的成人才能具備的能力。自心沒有好好成長,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支持孩子。在沉靜而有覺知的家人身邊,孩子會自然習得如何沉靜而有覺知地去感受世界。必要的放手和冷淡,是一種高明。
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處理情緒,同樣不會妥善處理孩子的情緒。如果父母不知道該如何真實地與自己相處,也不會懂得如何真實地與孩子相處。所以,也無法教會孩子如何真實地與自己相處。
2
對啼哭的孩子是有疑問的,為什么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一些大人習慣置之不理。事實上他們可能只是需要睡覺、水、奶或者一個擁抱。那些父母,斥責、不理睬,或者瞎哄,卻不給予如實的觀察并進行滿足。
她小時候從不無故啼哭。我敏感,隨時觀察她的基本要求。一次在燕莎索要昂貴玩具,我不允,她哭鬧試探我。把她拉到邊上無人樓梯,讓她哭夠,然后告訴她,我決定什么是她需要的,我才會買。確立這個原則后,她后來再沒有任意索要。
一次在意大利餐廳吃午餐,三位外國人帶著一個五六歲的男童進來用餐。中途,男童不知為何發起脾氣,不聽勸,在地板上劇烈翻滾,發出哭叫,聲音十分刺耳。周圍還有旁人,成人們坐在各自位置上,看著菜單,保持沉默。沒有人去搭理男童,由他翻滾哭叫,聽而不聞,視而無睹。這需要一定勇氣,在這種時候保持鎮定不容易。但他們做到了。
孩子終于疲憊不堪,坐起來,哭聲也轉小。這時一個媽媽模樣的人走過去,把他拉起來,輕聲說幾句話。孩子回去位置,擦干眼淚,抹干凈手。自此這頓飯老實得很,再沒有吵鬧。
比起干擾、操縱孩子并認為理所當然的做法,西方的父母更懂得尊重孩子的情緒,讓他們學習自我管理。這種能力,比他們多學會幾個故事、多做幾道數學題重要得多。獨立性是穩定心態的基礎。
3
九十多歲的家守拙堂,開辦教室,寫了一本教育生涯回憶錄。在文中提到一句日本諺語:孩子是看著父親的背影長大的。
大人們是孩子的榜樣,一言一行作用重要。如同在透明的心底上,折射出來的第一抹光影。那光是紅的,孩子便認為世界是紅的。那光是藍的,孩子便認為世界是藍的。這些感知如果出了差錯,他們就需要經歷很長時間去改變自己的認知,會很辛苦。
給他們溫柔和清凈的光,以背影帶領他們,是有效模式。不展示過于功利的價值觀,單以生命本身來說,展示真實的不拘泥的獨立自在的狀態,是重要的。
孩子是上天寄存在我們身邊的寶物。養育孩子是上天和我們的共同的行為。“家長們可以感覺在育兒的過程中,有很多人力所不能把握的事情。如果我們換這樣一種方式思考——且不說孩子是上天所賜予的,就當孩子是老天爺和我們的共有物,那么,家長的心態是否會變得更寬容、更柔和、更自然呢?”
他否定對孩子過于苛責和給予壓力的教育方式,也提出絕不可嬌生慣養。對孩子要有更為長遠的一些考慮。適當讓他們吃些苦是必要的。
帶心愛的孩子去旅行。文中所指的旅行,并非是舒適或奢華的觀光,他建議的是學校和家庭應該有意識地組織孩子在寒冷和盛夏季節,進行長途行軍、爬山、露宿等活動。這個觀點很日本式。那一年在日本長野縣山區旅行,曾目睹穿校服的孩子們野游。他們長時間步行在山道上,累了坐在路邊,休息喝水聚餐。看見陌生人會有禮貌地微笑問好。
“孩子應該像野外的植物一樣經歷與病蟲害的殊死爭斗,經歷嚴寒酷暑的考驗。我們大人不需要用過多的規則去束縛他,只需要默默地守望,適時地鼓勵。”
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如果還沒有到這樣的年齡,也應該經常被帶出去跟父母一起旅行。經歷交通工具的奔波,旅館的輾轉,看一路變化的風景,親身經歷這段路途的種種展開。當他看見父母與外界和他人的接觸對應,會學到現實的交往。此時,父母更應該注意言行舉止,對待服務人員有禮,處理問題干脆認真,對他人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孩子也會默默吸收這一切。同時,對景物如何審美,對文化的傳統如何講解,都是給予孩子的學習。
4
他說,幼兒時代要注意“欲望、情操、知識”的綜合教育。要經常練習日常的禮貌用語,“謝謝”“早上好”“請慢用”“我回來了”“我走了”之類的話,扎實地用。讓孩子在家庭中首先接受以舉止、禮貌為中心的情操教育。
同時,為了他們創造閱讀環境。在優秀的繪本作品中,孩子可以學會許多,在故事中找到榜樣和共鳴。也必須讓孩子學會和周圍的人和諧交流,共同生活。“培養孩子有一個寬容、平和、坦率的胸襟······在這個善惡交集、玉石混雜的世界里,從小就培養孩子原諒他人缺點的寬容氣量。”
提到現在的孩子由于考慮問題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痛癢不甚關心,更有必要在少年時代給予寬容的教育。家長可以用身邊的小事來逐步培養孩子的寬容心,比如在公共交通、公共場所里主動照顧弱者等行動。“總之,不挑剔他人的缺點,原諒他人的過失,信任他人的自覺性,在培養這種寬容心態的過程中,不光是大人和孩子會從中感到樂趣,而且我相信,這也一定會使我們孩子的未來人生更加開闊。”
學會等待也是很重要的。
與此對比,讓孩子上多少節培訓課,學習到多少技能,是退后的排位。老人注重的是“道”,不是“術”。他回憶在少年時代還會被經常使用的“修身濟世”的成語,那時還有“修身”這門課,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隨著西方文化的侵入,日本的時代發展,此類成語“已成為死語”,失去現實意義。孩子在社會影響下,更強調自由或平等的觀念,而失去對責任和義務的領會。
這種現象又何止在日本。隨著物質文明和科技的發達,傳統品德和公共道德的教育被削弱。作為一個歷經時代滄桑的從事教育事業的老人,他對此十分警醒。
“父母應該把孩子視為天賜的恩惠······隨著孩子的成長要讓其接受做人的最樸素的道理,特別是要培養孩子對事物徹底理解的能力。要求孩子對任何事都應有明確的態度。這樣孩子對任何事都會認認真真去做,即使再辛苦的事也不會想到中途逃避。而是克服困難向前看,意志也堅強。”
家守拙堂老人的觀點,即便就目前來看,也沒有絲毫落伍或脫節之感。是樸實而開闊的智慧之道。
本文節選自《月童度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