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植物病害,甚至是疑難病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從根本上尋找發(fā)病原因,幻想找到什么特效藥,頻繁而不合理的噴灑高濃度化學農藥,反而使作物自身的免疫系統被破壞,結果越治越糟糕,效果甚差。
一、作物生病,實是細胞染病、損傷、壞死
必須明白: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只有細胞健壯,作物才健康,如果細胞出了問題,病害就隨之而來。作物感病,實則細胞感病、損傷、壞死,因此,要有效的防治植物病害,不但需要殺菌抑菌,還必須補充植物營養(yǎng),提高作物組織細胞自身的營養(yǎng)水平,增強其免疫能力和抗逆性能,穩(wěn)定內部環(huán)境,才能抵御外部病菌及逆性環(huán)境條件的危害。比如茄果類作物的青枯病以及草莓的紅中柱根腐病,就是作物受到病原菌的侵染后,導致作物的傳導組織受到損壞,一部分具有傳導功能的細胞壞死,致使營養(yǎng)、水分無法正常的上下傳輸,從而誘發(fā)整株作物生長勢的衰弱、病變,甚至死亡。
這個時候,用傳統化學農藥,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必須要在殺菌的同時,補充營養(yǎng),修復受損細胞和受傷的生理組織,恢復作物的生理功能,維持作物健壯生長勢,這樣才能有效的解決病患。
????1、細胞結構、功能與病害發(fā)生
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細胞主要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構成。細胞壁主要是由纖維素和果膠組成的,對細胞起著支持和保護的作用,是細胞結構的第一道保護層,植物的抗病性能與植物細胞壁結構、厚實程度密切相關。
細胞膜是由蛋白質分子和磷脂雙分子層組成的薄膜,有保護細胞內部物質,兼具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作用。細胞膜包著的黏稠透明的物質叫細胞質,細胞質中有細胞核、葉綠體、線粒體、液泡等,這些細胞器共同承擔和維持著細胞的正常生命活動。細胞質有細胞液、細胞器組成,細胞器有葉綠體、線粒體、液泡等組成,它們具有不同的結構,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完成植物體的各種生命活動,承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營養(yǎng)運轉等生理代謝功能。
細胞質中,液泡充滿著液體,叫做細胞液。其中含有糖類、無機鹽、色素和蛋白質等物質,其濃度與各種成分的含量有關,對細胞內的環(huán)境起著調節(jié)作用,可以使細胞保持一定的滲透壓,保持膨脹的狀態(tài)。
細胞健康與下列因素有關,分為外因和內因,內因指的是植物體本身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健壯,和生長勢狀態(tài);外因就是作物細胞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1)、植物自身生理代謝、營養(yǎng)狀況與生長勢對細胞健康的影響
????當作物表現出缺素狀態(tài)時,植物因缺少相應酶類物質所必須的營養(yǎng)元素,造成酶類物質缺少,其相應的生理代謝功能受阻,細胞的營養(yǎng)供應不足,細胞基本機構會出現變化,細胞壁、細胞膜變薄,難以保持細胞內部環(huán)境穩(wěn)定和抵擋外界有害物質的侵入。如作物缺鈣時,會出現臍腐病、苦痘病、軟腐病等病害;缺鋅時,株體的抗病毒能力下降,出現小葉、畸形的癥狀;缺鎂、缺鐵時,株體的葉綠素難以生成,其含量顯著降低,光合作用差,合成的有機營養(yǎng)物質少,株體營養(yǎng)物質缺少,抗病能力差。
作物在生長初期,例如萌芽、展葉、開花階段,高能量物質如多糖、多肽、氨基酸類等物質供給不足,會出現細胞間隙大、氣孔大、蠟質層薄等現象,在逆性環(huán)境和病菌侵入的情況下,易引發(fā)病害。
作物的生長勢從微觀角度說就是細胞的營養(yǎng)狀態(tài),細胞健康了,作物也就健康,簡單地說,就是讓植物細胞能夠獲得全面均衡的營養(yǎng),從而促進細胞的分裂繁殖,生長膨大、修復再生,使其達到最佳功能狀態(tài)。就是說:作物壯實了,細胞健康了,其抗逆性、免疫力強,病害自然不會和難以發(fā)生。
作物體養(yǎng)分代謝有三種分配途徑,一種是用于抽條、生根、營養(yǎng)體建造消耗的營養(yǎng),第二種是用于花芽分化、開花結果、果實膨大消耗的營養(yǎng),第三種是秋季養(yǎng)分回流到根系、枝干中的儲備營養(yǎng)。
對于第一種情況,我們應遵循冬季輕剪或不剪、生長季修剪、調節(jié)的修剪理念,嚴格控制春條多發(fā)、夏梢徒長,避免消耗過多的養(yǎng)分;對于第二種情況,應根據實際需要,合理的疏花疏果,盡力減少營養(yǎng)消耗;第三,儲備營養(yǎng)的多少,直接影響著作物的生長發(fā)育、開花結果的好壞,也影響著植物體內細胞的健康程度。所以,一定要改善秋季風光、肥水條件,促進光合作用,增加營養(yǎng)儲備,促進作物的生長健壯。??
(2)、生態(tài)環(huán)境對細胞的影響
每一種作物根據本身的生理特性都有各自不同的最適宜生態(tài)環(huán)境。比如獼猴桃,原產我國北緯40度左右,海拔500-800米的山陵背陰面,比較耐陰,喜歡涼爽的氣溫,其根系是淺層肉質根,對土壤的透氣性要求比較高,要求富含腐殖質,肥沃壤土。
但是,由于產業(yè)化種植的需要,很多作物的生長環(huán)境并不能滿足作物正常生長的需求,作物在各種逆行環(huán)境條件下,極易發(fā)生病害。
例如:高溫時,水分蒸發(fā)快,細胞液濃度提高,細胞出現質壁分離現象,葉片發(fā)生萎蔫癥狀,細胞膜與細胞質間隙大,細胞膜易被破壞,在有病菌的情況下,易引發(fā)病害。
遭遇水澇時,細胞液濃度低,易出現吸水膨脹現象,細胞不健壯,細胞膜易破損,導致細胞死亡,誘發(fā)病害。
作物遭遇蟲害、導致傷口時,細胞壁破碎,質液流出,流出的細胞液,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無機鹽、糖、氨基酸等,這些營養(yǎng)物質失去保護,為病菌繁殖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基礎,病菌侵染能力增強,病害會迅速蔓延。
當作物受凍時,會導致細胞液結冰、膨脹,擠壓細胞壁破損,細胞死亡,在病菌來襲時,難以抵抗而發(fā)病。
遇到大風時,組織失水迅速,枝葉相互摩擦產生傷口, 易被病菌感染,誘發(fā)病害。
土壤板結、不透氣的情況下,根部細胞缺氧,呼吸作用受抑制,產生的能量傳遞物質ATP較少,能量傳輸功能受到抑制,細胞衰弱,誘發(fā)病害。
病菌侵染,是誘發(fā)植物病害發(fā)生的最直接原因。真菌、細菌、病毒等侵入植物細胞后,會產生有害的毒素,阻礙正常生理循環(huán),破壞其它健康的細胞組織,使細胞的生命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喪失生命力,誘發(fā)病害。
二、中草藥制劑的優(yōu)勢與醫(yī)養(yǎng)結合
(一)、中草藥制劑的優(yōu)勢
中草藥制劑,具有安全性高、傳導性好、無抗藥性、殺菌廣譜、營養(yǎng)復壯、累積性好等優(yōu)點。
????1、傳導性好
中草藥制劑具有良好的傳導性,用藥方式多樣,可噴灑、可灌根、可涂抹枝干,能有效地全面殺菌、抑菌,并能將侵入植株體內韌皮部或維管束的病原菌殺死,能多途徑防治植物各種病害。
中草藥主要來源于藥源植物、和部分礦物元素,這些物質經螯合加工,多轉化為氨基酸、多糖、甙類、植物堿等抗病、抑菌物質,都是植物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與作物親和力強,能夠被作物快速的吸收傳導。作物細胞吸收后,無需轉換,可直接參與作物營養(yǎng)物質代謝循環(huán)并發(fā)揮作用,顯著提高植物自身的營養(yǎng)水平和抗逆不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能力。
???2、安全性高,無藥害發(fā)生
中草藥殺菌、抑菌劑,是利用藥用植物里含有的抗菌、抑菌物質,或經誘導產生植物防衛(wèi)素,殺死某些病原菌,或抑制菌絲生長。
植物體內的抗菌、抑菌物質,是植物體產生的多種具有抗菌活性的次生代謝產物,如生物堿類(黃柏堿、小檗堿等)、黃酮類、黃氏多糖等。這些物質對植物體安全性強,不發(fā)生、或極難發(fā)生藥害。
某些敏感作物,有對病害和對藥物敏感的雙重特性,作物生長的敏感時期,多是病害侵染的絕佳時期,即易感病期,若在敏感時期用藥,用藥量少了,對病原體作用差、甚至無效果,用藥多了易引起藥害。
而中草藥制劑,具有安全性高的特性,在病害高發(fā)時期之前,或重癥發(fā)生期用藥,不但可以提前早期預防,而且治愈效果優(yōu)良,藥效持久。即便高濃度用藥,對作物亦安全,防治效果更好。??
????3、無抗藥性
中草藥作用機制的多樣性,以及與植物的親和性,長期連續(xù)用藥,無抗藥性發(fā)生,避免了抗藥性強的化學合成藥物連續(xù)使用,藥效降低的問題,保障了藥效持續(xù)、良好。
????4、殺菌廣譜、效果良好
中草藥成分多樣化、作用機理多樣化,對真菌、細菌、病毒等病原,在接觸、潛育、侵染、危害不同階段,均有良好的殺滅抑制作用。對不同病原菌導致的不同病害,均有防治作用,有一藥多效的效果,利于多種病害的預防、治療,且省工省藥、安全環(huán)保、效果良好。
????5、營養(yǎng)復壯
中草藥制劑,因含有植物所必須的多種營養(yǎng)成分,如氨基酸類、多糖類、脂肪酸類、黃酮類、纖維素、木質素、多硫化合物、微量元素等。噴灑后,不但能夠有效預防各種病害發(fā)生,而且能夠直接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營養(yǎng)物質,提高植物體自身營養(yǎng)水平,使植物生長良好、健壯,達到營養(yǎng)、復壯、抗病之效果。
????6、效果良好
中草藥制劑,成分多樣,在防病治病的同時,不易使病菌產生抗藥性,效果良好。并且能直接補充植物體多種營養(yǎng)物質。長期持續(xù)使用,對作物不傷害、不抑制,反能補充養(yǎng)分,復壯作物,長勢越來越好,投入越來越低,收益越來越高。堅持施用,病害難以發(fā)生,是病害防治和作物生長良性循環(huán)的保證。
7、中草藥制劑,對人、畜、家禽、蜜蜂、魚類、田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極為安全,施用后無毒、無害、無殘留,是生產有機、綠色農產品的最佳選擇。
(二)、“醫(yī)”“養(yǎng)”結合防治植物病害的最佳選擇
???1、何為“醫(yī)”?“醫(yī)”的作用包括直接和間接殺菌、抑菌兩種方式。
(1)、直接殺菌、抑菌
中草藥制劑中的小檗堿、黃芩素、綠原酸及薄荷酮等,對許多植物病原真菌的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fā)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小檗堿還能破壞細菌結構,抑制細菌糖代謝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如丙酮酸的氧化脫羧過程;抑制核酸、蛋白質的合成和代謝。
??螯合過程中產生的多硫化合物,可破壞病原菌的氧化還原過程,具有良好的殺菌、抑菌作用。
????皂苷類化合物可破壞病菌細胞膜,即在膜上形成小孔,從而破壞膜的完整性,致其死亡。
????黃柏堿等生物堿,主要作用于病原菌細胞壁的肽聚糖和脂多糖,破壞其細胞壁、使其原生質裸露、繼而瓦解。同時還破壞細菌鞭毛的蛋白結構,使其失去活性,降低侵染能力。
????黃芪中的黃芪多糖對細菌及其毒性產物,有直接抑殺和解毒作用;
????黃酮類物質可通過破壞病菌細胞壁及細胞膜的完整性,抑制病原菌的生長,起到抑菌作用。
(2)、間接殺菌、抑菌
???中草藥制劑,可以提高植物酶的活性,提高作物免疫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具的《“沃豐素”和“靚果安”對獼猴桃樹相關酶活性的誘導作用》實驗驗證:用中草藥制劑處理后的獼猴桃,葉片中POD和PPO的酶活性均明顯提高,POD 直接參與細胞壁的木質化和角質化、生長素代謝、受傷組織的栓化愈合及對病原的防御;PPO 是含銅離子的酶, 當細胞受輕微破壞時某些細胞結構解體, PPO 與底物接觸發(fā)生反應, 將酚氧化成棕褐色的醌, 醌則對病原菌有毒殺作用,這說明中草制劑,可以比較明顯地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調節(jié)免疫系統。中草藥制劑所含的多糖類(如黃芪多糖、當歸多糖等)及中、微量元素S、Zn、Ca等物質,能補充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營養(yǎng)成分,利于作物生長健壯,并通過調動植物體免疫防御功能,間接起到抑菌、抗病作用。
????皂苷類化合物,能增加粒細胞,激活植物內源激素,加速原生質流動和轉化,提高植物體的免疫功能。
????2、何為“養(yǎng)”?“養(yǎng)”即是給植物體直接補充營養(yǎng),促進植株健壯,提高其抗逆性能,快速實現預防、治愈病害之功效。
(1)中草藥制劑,能提高植物葉片中的葉綠素含量,增強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自身營養(yǎng)能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具的《獼猴桃葉片葉綠素含量測定》實驗證明,用中草藥制劑處理后的獼猴桃,葉片中葉綠素a和葉綠素b的含量,處理者比未處理的提高了近一倍。
(2)提高植物細胞液的濃度。中草藥制劑中含有多糖、多肽、氨基酸等營養(yǎng)成分,被作物吸收后,可提高細胞液濃度。
(3)補充植物營養(yǎng),優(yōu)化細胞壁、細胞膜結構。中草藥制劑中,含有Ca、Mg、Zn、B等中微量元素,這些元素都是植物細胞的重要營養(yǎng)物質和組成成分,能夠補充細胞營養(yǎng),激活細胞活性,優(yōu)化細胞壁、細胞膜結構,提高其抗逆性能。
(4)中草藥中的脂肪酸類物質,依附在植物表面后,能增加植物表層組織的臘質層,對果實具有涂臘增光、凈化果面、增強果面光潔度,還能提高葉片與果實的抗日灼功能。
(5)中草藥中的脂肪酸類化合物,能為植物體儲存、和提供能量,用其浸種、灌根、涂抹枝干,不僅能防病治病,同時能提高種籽發(fā)芽率,促苗健壯。
三、中草藥制劑能有效地防治植物各種疑難病害
(1)枝干類病害
用中草藥摻加有機硅,細致噴灑株體、涂刷枝干、灌根,不但能殺滅植株表面、以及潛藏在體內維管束中的病菌,預防病害發(fā)生,還能激發(fā)植物細胞自身的潛能,促進細胞快速分裂、修補傷損的細胞和組織、恢復植物的各種生理功能,營養(yǎng)增厚樹皮、提高樹皮韌性,愈合傷口,減少裂紋等發(fā)生。
??(2)根部病害
中草藥具有良好的傳導性,用其灌根、涂抹枝干、噴霧,可通過傳導功能,不但殺滅韌皮部內、甚至髓部潛藏病菌,促進細胞愈合、修復傷口,恢復植物體的各種生理功能;還能直接補充多糖類、氨基酸類、多肽類等植物自身所需養(yǎng)分,參與代謝循環(huán),維持正常健康的生命活動。
(3)葉、果病害
中草藥具有安全性高的特征,在作物生長敏感時期,可以適當高濃度使用,起到早防、全防的作用,在病原菌活躍初期,最大限度的將病菌殺滅,防患于未然。同時,藥肥兼具的營養(yǎng)成分(多糖、多肽、中微量元素)能直接被葉片、果皮吸收,直接營養(yǎng)其相應部位,使葉片增大、厚實,光合作用能力提升,及早由消耗儲備營養(yǎng)階段,轉為供應有機營養(yǎng)的積累時期。其果皮吸收多糖類、氨基酸類物質,能使細胞密實、皮孔變小,從而減輕或杜絕了侵染性、生理性病害的發(fā)生。
(4)病毒類病害
在萌芽、花前、花后等作物細胞分裂高峰期用藥,通過鈍化、抑制病毒復制和營養(yǎng)細胞,提高作物自身的免疫能力,減弱病毒的侵染力,削弱病毒的寄生能力,使病毒寄生的空間不斷減少,從而達到控制病毒病發(fā)生的良好效果。
實踐驗證:多年來生產中用化學農藥難以防治的花葉、銹果、厥葉等病毒病,青枯、軟腐、髓部壞死等細菌性病害,枯萎、根腐等真菌性病害,腐爛、干腐等枝干病害,施用中草藥,配合有機硅等防治,都能有效的防治其擴展蔓延,快速控制其危害,并治愈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