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每個人內心的魔鬼,很多人鋃鐺入獄,就是因為抵擋不了內心的魔鬼而犯下了罪行,要想抵擋內心的魔鬼,就應該學會知足,知足才會常樂。
知足是一種心態(tài),是灑脫。是用平常心去面對人生的波瀾,是行云流水的境界。知足常樂又是一種智慧,是懂得生活。
人大多都是普通的平常人,不能超脫成為圣人,于是,便被欲望驅使,不停地奔波。有的希望自己錢再多一點,有的希望自己的事業(yè)更大些,有的希望自己的官做的更大些,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欲望。
但是,欲望是無窮的階梯,欲望也是無止境的,一旦被欲望控制,難免會為權所累,為一切不順心的事所糾纏。不懂得知足的人,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而且如果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變得憤世嫉俗,心煩氣躁,怨天尤人,活在牢騷抱怨之中。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欲望太大,不懂知足,不僅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還會毀了自己的一生。
有一位小國家的土財主,他擁有一望無際的田園,但他仍然不知足,心里總想著自己再怎么富有也比不上國王。后來,竟然為此而生病。土財主的妻子看丈夫病重,日不能食,也不能眠,心里非常著急,她找遍全國的名醫(yī),仍無法治好丈夫的病。
有一天,來了一位心理醫(yī)生,表示可以治好他的病,但他卻說:“沒用的,你治不好我的。”醫(yī)生滿懷自信地說:“我一定可以治好你的病。你把你內心的話全都告訴我,只要你想要的,我一定能夠讓你得到。”土財主一聽,半信半疑地問:“你真能讓我如愿?我希望能夠再得到更多的土地,能比國王富有。”醫(yī)生說那還不簡單,有僧人宣稱,只要有人愿意到西方凈土,想要多少土地就可以得到多少,一毛錢也不用花。”土財主停到這個消息,馬上從床上跳起來,病也好了。
他隨即吩咐妻子準備衣物,動身趕往僧人所在地,他到了以后也見到了這位僧人,并且順利提出要求。僧人很慈祥地答應他并問:“你想要多少土地呢?”他心想:要求多的話,不好意思開口。要求少的話,又枉費跑這么遠的路,實在難開口。僧人見他不言不語,已經明白他的心意,就對他說:“明天天一亮你就開始行走。日落之前,再回到這里。凡是你走過的土地,我都送給你。”他聽了很高興,一早就向東疾走。到了中午,已經一口氣越過了一座山頭,他抬頭往前看,看到前面的那座山比這座山更美麗,連水都來不及喝,又繼續(xù)往前跑。等到抵達的另一種山頭時,太陽已經快落山了。他仍然告訴自己,再跑過一座山就好了,他心里非常著急,想到前面還有更多美好的土地,可是在日落之前不回去又不行,只好趕緊掉頭,往回急奔。
當他回到僧人面前時,早已上氣不接下氣,腳一軟就跪了下去。僧人問他:“你跑了多少土地呢”他說:“還……不多。”就這么頭一低,一口氣接不上來,便死掉了。
僧人看到這個人如此貪心,臨死還不滿足,不禁搖搖頭,對弟子說:“好好把他埋葬吧。”任他再富有,一旦死了也只不過是得到黃土一抔罷了。”
一個人能否生活得幸福快樂,和物質并沒用太大的關系,關鍵是你的內心。古人云:知足常者常樂。一個人能否有一個積極的心態(tài),要看他能否擺脫欲望的枷鎖,抵擋得住內心的魔鬼。
知足者常樂,所以保持一種樂觀、知足的心態(tài),你離幸福就會更近了,你也會快樂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