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則笑話,說是兩個上了年紀(jì)的女人在聊天,女人們聊天的話題,當(dāng)然是離不開家庭兒女。甲對乙說: “你兒媳婦怎么樣呀?”乙唉聲嘆氣地回答說: “哎呀呀,可別提了,我兒子可是倒了霉了,娶了個媳婦,可受了罪了。我那兒媳婦每天不做飯、不洗碗、不干家務(wù)活兒,早飯都是我兒子給端到床上吃。”甲很同情地繼續(xù)問: “那你女兒過得還好吧?”乙轉(zhuǎn)怒為喜,眉開眼笑: “你還別說我女兒那可是有福,她在家呀,不用做飯、不用洗碗、不用做家務(wù),就連早飯都是女婿給端到床上吃呢!”
你說這是笑話,當(dāng)然很夸張。那我再說一個真實的事情。我的同事x剛當(dāng)媽媽不久,她有一個的弟弟,比她早結(jié)婚早生子。她說她媽媽常勸她弟妹再要一個孩子,說是再生一個,男孩女孩都不要緊,主要是一個孩子太孤單,兩個孩子好做伴,互相能有個照應(yīng)。而她媽媽則勸她說不要再生孩子了。說著“生孩子太遭罪,當(dāng)媽媽太辛苦,讓她千萬不要再生啦。有一個孩子就行啦。把一個孩子培養(yǎng)成才就很不容易啦。”諸如此類的話語。
做婆婆的和當(dāng)媽媽的站位真是不一樣,思維方式果然迥然不同。奇葩的是,當(dāng)一人身兼兩種身份居然會有兩副心腸。
我覺得人的內(nèi)心世界是一個極其神秘復(fù)雜的領(lǐng)域。我特別想探究一個人為人處世言行舉止背后的心理機(jī)制。于是我經(jīng)常地思考和分析人的內(nèi)心。“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各位朋友請聽我的想法。
兩位婆婆媽媽之所以會說出那樣的話,會存有那樣的心思?xì)w根到底是自私的表現(xiàn)。是一種本能——愛的本能。她們愛“自己”的兒女,愛得真實愛得狹隘愛得低端。她眼里只有自己的女兒自己的兒子,沒有別人的女兒別人的兒子。愛自己的兒女,希望她們舒服地享受,盡可能少辛苦勞累。這種愛叫自私,這種自私是本能,是人的自然性的體現(xiàn)。她們忽略了世間萬事萬物之間都存在一種平衡。家庭生活亦是如此。有人索取一定要先有人付出。有人消費一定得先有人生產(chǎn)。自己的兒女最好少操勞少受累,別人的兒女當(dāng)然不能太享受太舒坦。可自己的兒子和別人的女兒是一個組合; 自己的女兒和別人的兒子是一對搭襠。簡直豈有此理?
儒家的孟子提出仁愛的思想。他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推己及人的想法是人類素養(yǎng)和境界的體現(xiàn)。 不管是婆婆還是媽媽都是母親都是女人,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我身邊就有這樣的婆婆媽媽。
我家樓下的郝阿姨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娶了三個媳婦。 郝阿姨絕對是一個聰明的婆婆。她對三個媳婦一視同仁,把她們像閨女一樣對待。郝阿姨沒有工作,也沒有文化,是典型的家庭婦女,但她有開闊的心胸和聰明的頭腦。阿姨們一起聊天的時候有人抱怨兒媳婦太厲害,老是欺負(fù)自己的兒子。郝阿姨卻說:“我希望兒媳婦厲害些,能把兒子的臭毛病給管住。我家三媳婦就是太溫柔了,她要厲害,把我兒子抽煙的毛病管住就更好了。”郝阿姨告誡她的兒子說:“你們都要疼自己的媳婦,不準(zhǔn)欺負(fù)她們,女人一輩子不容易,體格沒你們強(qiáng),身上每月都有幾天不自在,還要遭生孩子的罪。她們只要沒大毛病,不過分,你們就讓著點自個媳婦。要知道她們是接替媽媽照顧你們呢?”
我媽媽特別羨慕我小學(xué)同學(xué)小玲,原因是小玲的婆婆善良又勤勞。小玲在外地上班,周一早起走,周五晚上回。婆婆心疼媳婦工作單位和住家兩地奔波。她不多說什么,像鐘點工一樣去兒子家做家務(wù)。也像上班一般,周一到周五把兒子的家收拾得井井有條,窗明幾凈。兒子和孫子都到老倆口家去吃飯。婆婆說媳婦挺辛苦的,能干得動,幫媳婦疼媳婦說到底還不是幫兒子疼兒子。這個婆婆尤為難得的是特別有分寸。周六日的時候不上媳婦家,也不要媳婦來看望老人。“人心都是肉長的”“兩好合一好”,小玲覺得婆婆甚至比媽媽還體貼照顧自己,她發(fā)自內(nèi)心地愿意一家三口去看望老人陪伴。
歸根結(jié)底,婆婆和媽媽都是媽媽,丈母娘和娘也都是娘。她們都是母親。女兒和媳婦都是女性。女性終會變成妻子和母親。女人這個物種是社會的重要因子。她決定著每一個家庭的健康穩(wěn)定和諧。婆婆媽媽也罷,女兒媳婦也罷,讓我們大家敞開心靈,一同努力,拋開成見,突破自私狹隘,讓女性充分散發(fā)柔美賢淑的愛的光芒!世界真的會更精彩,生活真的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