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原計劃,今天下午第一節課我們班將進行愛國詩歌朗誦比賽。給了大家一周的時間準備,但是這一周的幾個第二課堂時間都有安排,孩子們沒有時間分組練習。
? 怎么辦呢?我看看課表,自己今天上午只有一節課。如果我安排學生朗讀練習,那么今天上午就沒有辦法完成別的教學任務了。如果今天上午的課不讓學生分組練習準備,那么今天下午的朗誦比賽只能泡湯了。
我反復思考,猶豫不決。在銷煙四起的六年級,雖然剛剛開學,但是各級各類的領導已經開始給大家層層施壓了。像我們這樣的名校,像我們這種性質的學校,質量就是生命線,誰都沒有勇氣拿質量,問題來開玩笑。
如果要分數,我就應該拿這節課來寫完大作文,也可以用來寫詹天佑頒獎詞,還可以用來習題……
但是,如果語文學習只剩下了這些,是不是也缺少了些什么?
思前想后,我還是決定拿半節課的時間讓學生為朗誦比賽做準備。
這是本學期的第一次語文活動。
上課十幾分鐘后,我就安排學生在六人小組長的帶領下進行朗誦比賽的準備練習。
一聲令下,教室里頓時人聲鼎沸。考慮到空間有限,我同意個別組到走廊上練習,只要不影響旁邊班級上課就行。
? 我只負責拍照。偶爾做一下他們的活字典。詩歌是上個周末回家已經準備好了。每一個組準備的應都不止一首。他們從本組資料中挑選出大家喜歡的,沒有辦法復印六份,就分頭抄寫了自己要誦讀的那幾句。
在教室里轉了一圈又一圈,我一邊拍照,一邊慶幸:這個時間給得值得。很簡單,因為他們學得快樂,學得投入:瞧,有人主動站出來,和組長一起,指導組員排隊;有人一邊誦讀一邊做著手勢增強感染力;有人在指導組內的同學朗讀某個詩句,有人蹲在走廊的地上,商量著朗讀詩句的分工……幾乎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每個組朗讀的詩句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熱情是相似的。試想一下,如果我講課,能夠達到這種五十多人都投入的積極學習狀態的嗎?不,真的不可能。
我一陣竊喜看來活動安排是對的。
記得在一本教學雜志上看到過,在學生中調查,怎樣的學習方式深受學生喜歡,被學生認為影響到自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其中就有:自己做小老師,辦報,朗誦比賽,辦剪貼報,讀書交流會……
語文是一門充滿了詩情畫意的學科,課文內容包羅萬象。熱愛祖國才華橫溢的詹天佑讓我們無比欽佩;而索溪峪的野又讓我們心生向往;《金色的魚鉤》中的老班長讓我們感動得淚流滿面;《狼牙山五壯士》中的戰士們使我們血脈噴張;《跑進家來的松鼠》中淘氣勤勞的小松鼠讓人忍俊不禁……
除了字詞句段篇,我們的語文課堂還可以教什么?或者說我們的學生還可以采取多少種不同的方式進行學習?
我一邊思考著一邊關注著每一個小組的準備活動。大多數小組都是很認真的。當然,也有一個小組的小朋友趁著朗誦排隊的當兒,用屁股頂頂旁邊的同學,做幾個鬼臉,或者故意擺出兩個搞笑的造型,手勢,惹得旁邊的同學哈哈大笑。我只是提醒了一下他們組長,說,你得組織一下你們組的同學。他們馬上就回歸到積極的狀態。
整個朗誦準備的過程中,最打動我的也就是他們之間團隊合作的精神了。組長們像模像樣,組員們聽從安排,大家各顯神通。有人指導動作,有人安排隊列,有人負責朗誦指導。團隊的精神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培養起來的。
除了團隊精神,還是一點也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這樣的方式好玩。有時候,好玩也是一種很有力的促進學習的保障。
如果我用課件展示出一首首詩歌,全班齊讀,大家會不會如此賣力地注意力一直集中地朗讀呢?答案是否定的。而現在他們自己挑選詩歌,玩耍一般地與伙伴們朗讀記憶,在快樂的輕松的氛圍中就完成了詩歌誦讀的任務。何樂而不為呢?
有趣!好玩!有意思,這是誰都喜歡學習狀態吧。
六年級,我們不能少了靜如處子與書卷相親相近的時刻,不能少了絞盡腦汁與難題殊死搏斗的艱辛,不能少了日積月累厚積薄發的每日誦讀。為夢想揮汗如雨的同時,也不能沒有這樣的時刻,互助合作,促膝暢談,開懷大笑......
這樣的鏡頭,多年以后應該是值得懷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