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轉載自我在知乎上的回答:儒學是宗教嗎?為什么是或者為什么不是?
儒學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宗教。更不可將之推演為宗教。
1.
唐君毅綜述牟宗三的《歷史哲學》說:
〔仁義之道〕流行充滿于孔子之一生乃至中國文化中之「道成肉身」之階段。即『以前之客觀性、歷史性之周文之價值意義之內在化、主體化,而收斂凝聚于一人之人格,以形成孔門及后儒之人格世界』之一生也。 [1]
儒學的精義,凝聚在一個人的人生之中,而不是神的言行;它通過一個人一生的所作所為,乃至后世百代來證成,而不是通過神跡來證成。儒學的義理終究是人間的事情。
前面有知友提到「天道」信仰,來說明儒學的「宗教性」,這是不妥當的?!柑斓佬叛觥梗耸亲詧蛩匆詠?,華夏民族共有之信仰?!渡袝愤@樣記載: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
這不是儒家獨占的,諸子百家,皆從中立論,孔子雖刪述六典,但那是古典文明之總結,不只是儒家之經?!肚f子?天下篇》:
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于天下而設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當然這還不能證明天道信仰不是「宗教」,因為有可能諸子百家都帶有宗教性,前面說「孔子刪述六典」,總有人覺得儒家是不是夾帶了什么私貨。好,假設儒家夾帶了私貨,可儒家卻說「絕地天通」——斷絕天地之間之通路,世俗權威與神圣權威分立,這時的天還是帶有「神性」的,然而到了「天何言哉」[2]之后,天便沒有了「人性」,也沒有了「神性」,「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3],講的是天道,是規律,是人性,是倫理,是制度,「有?!共淮硎恰缸诮绦叛觥?。
我們甚至可以說「物〔理之〕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難道就能說「物理學」是宗教嗎?很多科學家相信可以用基本的、大一統的立論解釋當前的物理立論,這難道也是宗教信仰嗎?
2.
漢代董仲舒之后,似乎構建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宗教」。但它是很奇怪的一個東西,是政治-倫理形式的,其對于平民的約束,是遠不如對政治的約束與、指導的?!柑煊袨漠悺梗瑒t對應到治理的得失,卻不會說對應到某個農民的行為、德行,更何況這種「將天象對應到具體事件」的思考模式,乃是古典時代常有之模式。儒學作為一大眾化之文教,受眾極其廣泛,不能因一個儒者做了「迷信」、「宗教性」之事,便說此皆從中所闡發。比如一個僧人,若是兼通數學,是不是就能說「數學帶有宗教性」了呢?顯然是不行的。
討論儒學之宗教性,終究還是要從原典上看,原典上沒有,那是從根子上沒有。后世讀《四書》者眾,讀董仲舒者稀,終是文教在堂,而政教在野。
3.
隋唐之后,有所謂「三教合流」,卻終是民間之說法,況「教」之義,有多種,文教是教,宗教亦是教,儒學沒有神,沒有神通,沒有神跡;有的只是圣人、言語、古籍、古跡。
宋代之后,宗法家族成了儒學之社團,社團之中,有「規矩」,有「審判」,但終究是「道德」的審判,放到今天也是可以理解的〔不一定是說可以認同的〕,與「宗教審判」有天壤之別。
4.
儒學有祭祀,但中國傳統文明也有祭祀。在一定程度上,可將之看作一般祭奠的「形式化」,摻入了儒家義理——「莊敬」,漢學家H.G. 顧立雅 說「〔儒學〕不是宗教,這是它的長處?!羞^祭孔,但那是國家的形式而不是儒學的形式」[4]。對「死亡」、「生命」等問題的求索;對逝去親人的追憶,乃人之常情,豈是宗教獨占哉?
5.
儒學之根本義理乃是「公道-仁德」,凡以之為主旨之論者,皆近乎儒學,或儒學之正宗,或儒學之支流,或是不謀而合之論。皆「修明治道」之法,士君子踐行之目的是也。西方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從這個角度看,與儒學是平行的,皆為世界諸子百家之一,而非世界諸宗教之一也。
參考:
————
[*]:《「論語」鼓吹》,金綱 著
[1]:《中國歷史之哲學省察》,廣西師大出版社,2005
[2]:《論語》
[3]:《荀子》
[4]:《孔子與中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