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163.com/movie/2011/12/G/O/M8H1NPQM9_M8H1VGVGO.html
1. 隨著百萬年的進化,人類腦容量已擴張了三倍,而且改變了腦的結構,最為突出的是我們的腦 前額葉外皮 (pre-frontal cortex)
2. 最主要的功能是創造模擬經驗 (experience simulator), 不需要真實觸碰卻能夠在腦子里對事物進行模擬而做出判斷,賦予了人類對環境極強的適應性
3. 然而,進化還未完成,這個主要功能存在錯誤或是偏差的時候,叫做影響偏差(impact bias)。這個偏差導致傾向于把事件的結果模擬夸大,而實際并不如此。(例如,生活重創、離婚、升學或失業,實際上的對人們心里的影響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如果發生重創,對于三個月后你今天的快樂不會有影響。因為快樂是可以人工合成的(Synthesis Happinese)。
4. 人其實是有一套心里免疫系統的,使得每個普通人自身都有強大的力量。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認知過程,這種認知能夠幫助普通人改變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從而讓他們感覺到生活美好
(舉出了心里學實驗,讓測試者從幾幅畫中自由選擇可以最后歸屬于自己的畫,選好后,開始對所有畫的優異進行排序,結果是:最后選擇屬于自己的畫總會排位會更高,而放棄的那幅畫則排位更低。 人往往會自動傾向給自己已選擇東西產生更高的評價,逐漸對自己放棄的選擇則失去關注。前提是他們沒有反悔的步驟。)
5. 相比于所謂需要尋找的“自然幸福”(得到我們想得到的),合成幸福(當我們沒得到自己想得到的,而自己制造出來的快樂,改變看問題的角度、看法等認知)更長久,而且那種快樂和我們得到我們想得到的快樂是一樣的。
自然幸福: 我想要我就要得到,得到才幸福
合成幸福:不管結果如何,想定了,就篤定去做(忌諱左顧右盼,患得患失),是更進一層面看問題角度的轉變
6. 然而,合成幸福的能力與尋找自然幸福的自由意志是一對敵人。但是,在一個特定場合下,其實合成幸福的能力會更高效,那就是在沒有選擇沒有退路的情況下。(心里實驗:相關制作好相片要求選擇一張,另一張收走,兩組人,一組可以在5天內反悔,另一組人直接收走沒有退路,結果后組人在未來的五天內,對自己的留下的照片的滿足度遠遠高于前者,而前者在交換完乃至以后都對那張留下的照片不滿意,這是因為有了反悔的選擇,不利于人工合成幸福)
7. 不幸和危險即來源于此:我們確實應該追求價值更高的東西,但是當我們過分評估了(進化不完全的結果)不同選擇結果之間的差異性和優異性,而拼命過分追求我們想要的東西(過分的欲望):如果我們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我們要知道我們是自然就具備(因為本能的合成幸福功能)可以快樂的過好生活的能力的,然而我們不能控制欲望,且可能通過欺騙、傷害別人、甚至真正犧牲有價值的東西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我們能有一定的敬畏之心,我們就能夠行事謹慎 三思后行(規避風險);如果沒有敬畏之心或無限膨脹時,我們則可能會魯莽大意,或更弱懦。我們每個人的期待和擔憂在一定程度上都被夸大,而忘記我們自己,在當我們選擇經歷的過程中,自身就具備生產我們一直孜孜以求的幸福能力。
以上從腦科學解釋了中國人常講的 "知足常樂"(請不要誤解為是消極的逆來順受)的內在原理,按照以上的科學理論,我們其實就可以有操作性的找到如何做到“常樂”的方法論了,在我看來有如下這些:
痛苦來源不是選擇,而是選擇后的舉棋不定。所以人有時候會說:要對自己狠一點,不要給自己太多退路。沒有退路,則自然就會專注下去。因此,越是篤定的人,越能獲取幸福(因為,大腦有了足夠的時間開始自己合成幸福,而“人工合成幸福”,本質上和“自然幸福”是一樣的)。當經過思考,確定了一件事情,去做就好了,對未來未知面的憂慮和期望過分了就是一種”妄念“,舉棋不定,反而打斷了自己自生合成幸福的能力,便無法真正潛心下來(其實科學的說就是:腦子專注下來,開始自動合成幸福),反而難以獲得幸福(如果每個人只知道追求所謂的“自然幸福”,弄得自己人生患得患失、若即若離,這就是痛苦與不幸了),或許這也是中國人說的“船到橋頭自然直”(千萬不要誤解為什么都不去做,就妄想以后自然什么都會好,這是自欺欺人) 比較科學的解釋吧。
如果下定決心,就篤定去做,也許是獲取幸福的另一種方式。
孔子講 “言忠信,行篤敬” ,“忠” 是忠于自己內心,是西方人常講的“to be youself", 是內在的;“信” 是因為有了內在,才能贏得別人的“信”,是外在,中國的語言里有很多是把“內外”融通來組成詞匯的,如果你注意,中文里有很多這類詞匯,這是我們文化及人生智慧的結晶,是具備科學原理的。而“篤敬” ,用現在這個腦科學發展出來的理論來解釋,就應該是我們通往自我幸福的總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