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忙碌的周末....
不,“忙碌” ,不能完整的形容現在的生活狀態。
對內,我是4個混血寶寶的媽媽,8口之家跨國家庭女主人;
對外,我是一個國際社區創辦人:大理蒼山腳下青年旅舍、西餐廳、書房的女主人;也同時正籌辦著我們的雙語學校。
每個清晨,被肩上責任喚醒,上戰場般開始一天工作:四個孩子的洗漱、用餐、學習、作業、中英文閱讀、興趣愛好、晚睡故事……學校、青旅、餐廳、社區工作……
直到晚上10:00,孩子們全部相繼睡去,一天中屬于自己的時間才剛剛開始:讀書、聽課、育兒筆記、工作總結……
半夜,全身的力氣都用光之后,帶著實現更多美好理想的期待沉睡過去……
是的,我希望能照顧到4個孩子的雙語教育、情感需要;
希望保持跟先生10年感情的溫度;
希望跟爸媽之間和諧相處;
希望照顧到身邊的同事和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
……
更希望在這所有過程中:關注到自己,保證良好的作息、持續的學習、愉悅的心情 ,無論生活以何種方式呈現,我報以微微一笑,寵辱不驚......
此刻的狀態,經歷了整整10年修煉.....
一、10年前的今天,大學畢業前夕,我的網絡日志上,赫然寫著當時自己的座右銘:
“我不會有肉體的子嗣,但我有神圣的安慰,上帝給了我不同的繁衍方式。我的小孩來自于我的心靈,我永遠的子嗣,我靈魂的狂喜。”
二、面對父母:以退為進,贏得最初不被認可的“愛情"
大學畢業的前一周,意外地遇到了從澳大利亞來中國旅行的他。那時,他環球旅行已經三年,最后一站到中國,原計劃在中國西安之后返回澳大利亞。陰差陽錯,青旅公共區域的鏡子里彼此第一眼看到對方,人生往后的十年從此拐了一個彎。
7月畢業后不久,帶他回山東老家,告訴父母:他是跟我學中文的學生。最初熱情招待的父母,對女兒和他關懷備至,但很快發現我們的關系遠非“師生”那么簡單。想來父母定是深思熟慮后做下決定,而對我,就是一次簡單決絕的面談:“我們不支持,讓他走吧。你也不要再回西安工作了,留在家里找個好工作,我們幫你找個好人家!”
一段剛剛燃起的美好,瞬間被沒有任何解釋地澆熄。無論如何傷心絕望,在父母的堅定與決斷面前,都是那么地無力....
媽媽和我,一起坐上了把他送走的車,手上握著的,是媽媽為他買好的“送人”的車票...
現在想來,當時不知哪來的智慧。在車上哭的稀里嘩啦,回家之后竟沒有跟父母“一哭二鬧”。收拾了心情,跟父母講:“我知道做的不對了,決定不跟他聯系了。但我還是想回西安好好工作。”近20年的乖女兒印象,這樣的退讓,父母選擇答應我。我也很快買好了返回西安的車票。
列車駛出后,我便哭成了一個淚人.....
一邊是父母對女兒的拳拳之愛與方式不當的保護,一邊是剛開始便面臨巨大阻撓的我們之間的愛情......幾個小時后,擦干眼淚。我決定,中途下車,奔上了去濟南見他的路......
再往后,就如這次的中途變道,我們的感情,故事的局面,一點點掰回。
這也是我,十幾年學校生活結束后,家庭親密關系問題處理的第一步:以退為進。
在面對親人、愛人的不解時,不急于一時解決沖突。相信家人之間、最親密的人之間,愛深沉持久,卻不一定能用最恰當的方式表達。
父母對我們關系的判斷,基于他們理解的對女兒長久幸福生活的關懷。沖突背后,若能選擇冷靜一下,退一步,不僅有峰回路轉的可能,更在這背后“聽清”父母未講出的語言-----對女兒“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簡單又美好的期待。
三、面對愛人:主動溝通,贏得不同文化與背景的“愛與支持”
10年朝夕相處,并不時時似熱戀般完美,特別是當來自兩個完全不同國度、文化背景、成長環境的人在一起。
10年,真正體會到西方所謂“自由、平等”,也真正體會到,男人,無論多么強大的能力,心底永遠是需要被溫柔相待的孩子。
他凡事講道理,我凡事重感情。他凡事要問清楚所以然,面對我的任性時,他報以回答:“我尊重你說話的權利,可是,我堅持做自己決定的權利。”
他從不會因為我是女生所以要照顧到“面子”;哪怕我其實在暗中尋求關注,他撥不清這段迷霧,所以也不會過來“哄”一下。
在這樣的一天天相處中,心里也曾暗暗委屈,于是每一次郁悶不解又得不到安慰時,試著問他:為什么不能理解我?為什么不能按我的想法幫助我?
一次次主動溝通,尋求答案,才越來越明白他:獨立平等的個體與思想,兩人在一起生活,并不代表價值觀的捆綁與妥協。
當然,生活,每天意外不斷。
這天早上著急送孩子們上學,也著急去政府部門辦事,起床后就開始催促:“快一點快一點,今天時間緊張每個人都動作快一些。” 大家依然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我越發著急,于是越加催促道:“沒有時間吃早餐了,出發了,出發!”他臉上的表情越來越不滿,走過來問道:“為什么不提前一天告訴我?為什么我起床連喝杯咖啡的時間都沒有?不喝咖啡就開那么久的車,我怎么有精神?”
心急如焚之時又遭到一通質問,我也燃起一股莫名的怒火,心想:“我是故意犯這樣錯誤嗎?我是故意不讓你喝咖啡嗎?我還不是既為了孩子不遲到,也想把工作做好?我做的哪一點是為我自己?” 心底一串機關槍開過,忍了幾秒鐘沒說出口......想想他說的,也有道理:提前一天告知的話,他會更好的在早上做準備,尊重他多年早起喝咖啡的習慣,他會更有效地投入家庭生活和工作。
于是,我這邊一連串的著急、不滿全都忍了下去,說:“Sorry, it's my fault. "
于是,他臉上,也一下子緩和了。
相信兩人之間的語言或情緒沖突,往往是在特定情境下,以極端、不理智的方式去表達不滿。學會迅速理清抱怨背后的語言,其實是真正的在乎:
我以為你會安排的很好?怎么會這么沒有條理?
我以為你很理解我,難道我的這點需要和感受都不知道?
我很在乎你,但你的做法讓我很難受,很受傷。
而作為女性,也不因為性別,期望出現問題時總是得到特殊照顧,主動溝通,甚至主動道歉,有時往往一個簡單的“sorry”,整個“沖突”,便開始峰回路轉。
四、面對孩子:底限清晰,定期總結,轉化沖突
1歲、4歲、6歲、8歲....
4個孩子,每天從清早醒來到夜里入睡,也總有各種各樣意料之外的情況出現。
這天從酒店游泳回來的路上,老大牛仔褲上一顆扣子丟了,認定是老二在游樂場處丟掉,而老二堅定地說:“我沒有,我扔的是小石子。”
聽著孩子們因為一顆紐扣在車里開始“唇槍舌戰”,聲音越來越大,旁邊坐著老三,我懷抱老四,心里一股火又開始慢慢燃起。然而還是忍住、按耐下來,平靜地問道:
“Talon,你確定是弟弟拿了你的扣子?”“是的,我親眼看到。”
“Austin,你確定沒有拿哥哥的扣子?”“是的媽媽,我拿的是一顆小石子。”
......
“你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媽媽也想相信你們每一個人。那怎么辦呢?現在扣子找不到了,一直爭論也沒有用,我建議還是想個解決辦法吧。”
“好啊,讓Austin賠我紐扣,而且必須是他一個人承擔,不能讓別人幫忙。”
“哇...…” 老二差點哭出來。
“我感覺這不太合理,弟弟還小,他一個人做不到的事情,媽媽決定選擇幫他。”
“不可以!上次我打碎小妹妹擦臉霜的時候,必須是我一個人承擔。所以這次媽媽也不應該幫他,否則不公平!”
“Talon,那是因為你上次發脾氣時故意摔的,當時媽媽親眼看到,這次呢,媽媽沒有在場,所以如果你堅持弟弟做錯了事情要承擔責任,而弟弟因為小,還做不到時,我作為媽媽會選擇來幫他。”
面對孩子們之間的矛盾與問題,從最初會控制不住自己生氣,到現在,我堅持兩個原則:不打,不喊不罵。底限清晰后,也往往能找到更好的處理辦法。
不打不喊不罵背后,另外一個重要程序是:承擔責任,總結展望。
像上面孩子們的爭論,媽媽參與調解后,下車前問:“你們兩個打算和解嗎?” “是的,媽媽。”他們幾乎同時回答,也很快互相道歉。
“以后發生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處理呢?”
“弟弟做的不對的,我應該多教他,原諒他,而不是對他發脾氣。”老大說。
“哥哥做的不對時,我應該讓他停下來,他如果不停,我去找爸爸媽媽幫忙。”老二說。
下車后,我分別抱了抱老大、老二說:“孩子們,你們都長大了,越來越懂得怎么處理事情了。媽媽很開心,也很愛你們。”
而這一切,都被坐旁邊的妹妹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五、面對所有關系:換位思考,堅信所有人心底----對愛、善、美的相同追求
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便開始創業,學習管理一個團隊,面對每天撲面而來的世界各地性格、需求各異的客人,面對父母,面對更多的孩子,面對工人、供貨商、合作伙伴、監管部門.....
生活以一種豐盛、飽滿的姿態擁抱我,也報以來自各個角度的不解和各種無法預期的狀況。
最初的我,是一個小女生的任性與堅持:我不喜歡濃妝艷抹的客人,于是當面對這樣的客人時我會刻意保持距離;我不喜歡處處挑剔和不滿的工作態度;我不喜歡敷衍的答復;我不喜歡無禮的言行,和控制不住自己,相互之間刺激、傷害......
后來,學會了退一步,換位思考:每個人表現或許不同,但心底---對愛和真、善、美的渴望,是相同的。
環境和自身的局限,讓每個人最終以各自不同的姿態呈現:一個最懂“濃妝艷抹”的客人,成了我的閨蜜;同事的不滿,我選擇報以兄弟姐妹般的關心和傾聽;敷衍背后,我相信其中的不得已;抱怨、偏見、誤解、質疑……更多地,對此表示自己的體諒、理解、寬容......
與人為善,不惱不火,相信時間會為自己寫出最好的答案。
如此,各種各樣的關系,也越來越以一種雖不完美,但“完滿”的狀態呈現。
10年光陰,從初涉世事的懵懂女生到8口之家女主人,
一路的成長與收獲,源于所有的相愛相容、相理解相支持。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20歲到30歲,
逐漸堅定,逐漸云淡風清,
感激家人的愛,感謝所有相遇,感恩歲月給予的溫柔。
也愿所有美好的女孩,被歲月溫柔相待。
(以上是我小小的生活總結,添加微信公眾號“大理Song”:life-in-dali,跟我一起,探討生活的點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