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玩手機看了些文章,北京房價真是高的離譜,不說那些天價學區房、達官顯貴非富即貴的住的東城西城區,就說海淀區的房價均價都超過7萬一平。想當初我剛上大學那年,一個人四處溜達看了看房產中介貼出來的單子,海淀區二環邊地鐵口房價不過剛到兩萬,現在都翻了多少倍了,當初就不該上大學,應該慫恿父母把所有的錢拿出來再四處借借,買一小套,然后。。。。。。那個悔呀!不止北京,全國大多城市都這樣,工資永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我們就是悲催的一代,房子還便宜的時候我們還沒長大沒能力掙錢,等現在可以自己掙錢了,卻發現想要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個小窩真是好難好難。
在這一點上,如果生活在古代,我們還需要為買房發愁嗎?沒錯,古代人口相對稀少,人的壽命普遍不長,住房沒那么緊張,再不濟自己找個偏僻點的地方蓋個茅草屋什么的也是可以的。遇上個災荒之類的,經常十屋九空,你要找個房子住還是容易的,在古代你更多要擔心的不是沒地方住而是會不會餓死。但是,這是在些小地方,在京城那種繁華城市,寸土寸金,你要買個房還是很愁人的。
我們先來侃侃房產交易的發展。一開始當然是沒有的了,大家住的房子都是自己蓋。到了西周時期,開始出現了土地交易,戰國時開始有房屋買賣。在一個名字叫“盉”的西周青銅器上,就刻有一段關于地產交易的銘文。大致意思是:公元前919年農歷三月,一個叫矩伯的人分兩次把1300畝土地抵押給一個叫裘衛的人,換來了價值100串貝殼的幾件奢侈品,包括兩塊玉,一件鹿皮披肩和一條帶花的圍裙,這就是最早的土地交易。到了隋唐時期,有人專門開發商鋪,在蓋好之后將其租出去或賣出去,這應該算開發商了。有時候官府自己就是開發商。比如在北宋,中央政府下面就有個專門搞開發的機構,叫做“修完京城所”。“修完京城所”向朝廷請示,劃撥給他們大片地皮,他們在上面蓋住宅蓋店鋪,蓋好了,有的賣給老百姓,有的租賃給老百姓,給國庫做了很大貢獻。因此,在古代有土地買賣,也有房產商開發,有需求就有買賣,有買賣就有傷害,跟現在一樣,大家也都想往更繁華、資源更多的京城擠,人多了,住房緊張,開發商也就賺錢了。房價一漲再漲,買不起房怎么辦,租房唄,古人也很趕“潮流”。這里面的租房人,還有一些我們熟知的大名鼎鼎的人物。
首先來說說中國我們都熟悉的大詩人白居易。作為唐朝混的比較好的詩人,也算是當時的“公務員”,你一定想不到他買不起房,有過長達18年的租房經歷。白居易29歲考取進士,32歲正式入職,干的是“校書郎”,就是在中央辦公廳負責校對紅頭文件的工作人員。級別呢,是正九品,相當于一個小縣的縣長,不過工資卻不低,每月一萬六千錢,這在當時還是算很高的了。靠這些薪水,白居易能買房嗎?不能。因為他剛參加工作,薪水再高,也得攢上一段時間,長安的房價可不便宜。單位不安排住宿,自己又買不起房子,白居易跑到長安東郊的常樂里租了四間茅屋,離上班地點還挺遠,除了正常開銷,其他的攢起來,但是攢了十年,他還是沒能在長安買下一套房子。后來白居易覺得這樣長期租房不是辦法,就跑到陜西渭南縣,也就是長安城的衛星城,買下一處宅子,平時住在單位,逢假期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和現在的大都市白領差不多,在郊區買房不住,在城里租房上班。后來,白居易慢慢做到了“財政局局長”,月薪四五萬文,此外還能領到200石祿米。他租了一所大房子,位于長安南城的昭國里,靠近市中心,不再住偏僻地段了。公元821年,白居易50歲,當過一任重慶“市長”之后,終于在長安買下第一所房子。白居易有詩云:“游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他說自己租房的時間長達“二十春”。
歐陽修,25歲參加工作,當過好幾任知州,相當于現在正市級。他卻一直帶著寡母和妻兒借住在衙門大院里,還租住過非常破舊的民房。這種窘迫的居住狀態,一直持續到他42歲那年在阜陽買房置地才告結束,算了算,歐陽修是在他為官17年后才擁有了自己的首套房。
我們再來說說蘇東坡,他一生也沒能在開封買房子。蘇東坡26歲正式成為一名公務員,月俸4500錢,后來他當上了水部員外郎,相當于副市級。但是那時候沒有為自己買房子,到老了,想安置下來,可是薪水不斷下滑,職田也被沒收,就算他想買房,也已經買不起了。兒子要結婚,只好借一位好友的房子辦喜事。50歲那年從弟弟蘇轍那里借了三千貫才在江蘇常州買了首套房。
蘇軾的弟弟蘇轍說起房子,也是很悲催。蘇轍和蘇軾考中進士,爸爸蘇洵也做了十來年的官,在京城卻沒能置上房子,任由兄弟倆借住公署。后來蘇轍、蘇軾的妻子和孩子也來到京城,加上丫環保姆,一家老小幾十口,公署里住不下,蘇洵才去租了一處宅院。之后一直是到處租房住,蘇轍在詩中自嘲:“我生發半白,四海無尺椽”,“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直到蘇轍回河南許昌定居后,狠狠心拿出攢了大半生的工資,賣掉一批藏書,花了幾年時間,陸續買下“卞氏宅”、“東鄰園”、“南園竹”,又改建、擴建,置了一處百余間的大院落,安頓下全家老小。不過心愿滿足了,他一生的積蓄也耗盡了。
古代,也有蝸居,北宋有個大學士叫陶轂,他親眼見過老百姓的住房是多么緊張:“四鄰局塞,半空架版,疊垛箱籠,分寢兒女。”就是說房子面積太小,就在房子天花板和地板的中間加一層,隔成小復式。臥室太小,放不下床,就把箱子柜子什么的拼起來,讓孩子們睡。
那時候也有房奴,存款和借來的錢都砸到房子上了,只能節衣縮食還債。光緒年間,北京人買不起房,就自己蓋,蓋不起的,就借錢蓋,慢慢還。“搭得天棚如許闊,不知債負幾多錢?”這便是古人借錢買房的真實寫照了。
從古至今,安居樂業一直是中國人的夢想,房子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買房,談何容易,都是一把辛酸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