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時間不是治愈系,補課才是
都說時間可以治愈一切,是真治愈了,還是等待表面結痂,心里的創傷進入了潛意識呢?人這一生,若不出現生死離別的巨大變化,都會長大成人,背著傷痕累累的心,帶到各種關系里去,在毫無波瀾的時間順序里活到老。一代一個輪回,或許一個喚醒,觀照到輪回的起點,經過追尋,最后若覺得活的通透無悔,也就很好了。
時間可以治愈一切?時間只是將哀慟的尖銳隔離成一個記憶,心理的問題仍然會通過種種微妙隱幽的方式存心中。痛苦與創傷,就像被安置在玻璃房子里的的"膿瘡",不能聞不能問不能碰!對待痛苦,或干脆臆想成"別人的事情",眼不見心不煩!這種掩藏起來的創傷在內里也會撕扯心肺,而玻璃又那么易碎。心智不全,處處碰壁,屢屢碰壁之下才會一點一滴的領悟,蹣跚學步,學著走的堅實些,這就是"微療愈",也是"補課"原理,找回童年缺失的意義。
? ? ? ? ? ? ? ? ? ? ? ? ? ? ? ? 原生家庭的鏈接
你缺什么就會尋找什么,我覺得很有道理。我國1983年開始計劃生育,我們這一代的家庭結構還是多子女家庭。我就家庭序位在對婚姻對象選擇的問題上曾和媽媽、姐姐閑聊。我說自己在家排行第二,上有姐下有弟,家庭責任都有人管,長輩里有父母護著,平輩里有姐姐維持秩序,即使小時候被鄰居欺負,還有姐姐替我修理他們,吃涼不管酸兒,所以找對象也得找能照顧家庭,照顧我。在井井有條的秩序里有一種熟悉感,熟悉即安全。姐姐問,按你這么說,我什么事兒都有主見,為啥還喜歡有主見有責任心的呢?我撇了他一眼:"沒能力,你能看的上啊,hold不住你,能過嗎?"
那個時候,孩子們都是放養的。家長們也沒有什么家庭教育的概念和意識。孩子們能長大成人就是最優秀的了。就如老媽一直夸自己的幾個孩子,咋地咋地,我說:"別夸了,哪個沒問題,脾氣那么急,嗓門兒那么高,尤其是我和小妹暴躁癥來的……"嘻嘻,說她的孩子不好,拂了老媽的逆鱗。老媽瞪了我一眼,起身就要走,我跟老媽說:"你們把當時認為最好的給了我們,我們能不知道?學了一回家庭教育,覺得這個概念很有道理,探討一下。瞧瞧這急脾氣,我們的缺點就這么來的,言傳身教??!"好在我沒皮沒臉,撒嬌耍賤兒的,才在老媽嫌棄的眼神里,繼續依偎在她軟軟的,胖胖的肚子上話著家常里短兒。
? ? ? ? ? ? ? ? ? ? ? ? ? ? ? ?婚姻生活的鏈接
很多人帶著童年的創傷長大,與愛人相遇在茫茫人海。我們對所愛之人,滿懷愛慕、依賴和期許,愛情里的女人在這場親密關系中感性的像個孩子,自然而然地把對方幻想一種理想化的父母。不管是扮演喂養和照料角色的母親,還是充當支持和引領作用的父親,這些完美形象一股腦兒地投射給自己的愛人,所以戀愛就是尋找理想式父母的心理需求。
婚后,作為男人的使命感、責任感就油然而生了,對家庭進行規劃,把整個資源都用到打拼事業上。而女人理想化父母的期待落空,憤怒和絕望的情緒就會演變成"婚前一天五個信息,婚后五天也不發一個信息"證明"你不愛我""你不如當初那樣愛我""你是不是外邊有人了",那種不安全感帶動下的猜忌如一只碩大的蟲子隨時都會冒出來啃噬自己的玻璃心,夫妻間最可貴的是理解和信任,所以溝通很重要,陪伴很重要,當好情緒的垃圾桶很重要。"能護短的,才是真愛!"老師說的話很重要。
? ? ? ? ? ? ? ? ? ? ? ? ? ? ? ?自我覺察和成長
當我們還是襁褓之中的嬰兒時,我們熟悉媽媽的心跳、體溫、聲音、氣味等等,感覺上有著與母同在的鏈接,那是信任和安全的。若0-3歲的嬰兒因各種原因與母親的分離,產生的不安全感就進入到了嬰兒的潛意識。"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當小時候失去安全感,一生中都是不自信的。人在童年時期受到的心理創傷,是長大后心理疾病的潛在因素。孫景祥老師給我們剖析的嬰幼兒時期安全感缺失對成長不知不覺的影響,俗稱"都是嬰兒惹的禍"。
我們改變不了當年發生的事實,但是能改變當年發生的事情對現在的影響。所以我們多角度的了解和理解對方,有助于自我的調試和成長。在婚姻、工作、生活里翻炒,很多言論在情緒的影響下被一定程度地曲解,而這種曲解的背后恰好是我們需要療愈的創傷。療愈創傷之痛,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理解生命和人性。當你用更客觀更完整的視野與自己和愛人接軌時,你將發現你的創傷并非過錯,亦非缺陷,而是導向羅盤,指引著我們如何學會理解身邊的人與事。
當一個人具備改變的意愿,并且愿意學習像個成年人一樣付出,而不是和嬰兒一樣單方面索取回報時,也許就將迎來真正的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