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要允許自己表達出來,如果我有很強的“嫉妒”,那我就要知道,情緒是來告訴我事情的,嫉妒告訴我:“我很想有一個東西,但是我又沒有,所以我很想要,就會嫉妒。”只有看到情緒的時候它才會安靜下來,不好的情緒是一種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比如如果我嫉妒別人有什么東西,我可以化悲憤為力量去努力得到,多賺錢去爭取,這就是情緒帶給我的。另外,我也可以去接納“我可以沒有”這樣一個事實,這樣才是看到了,這樣情緒才能幫助我。
2
原生家庭圖首先看的是關系線,先注意的是父母之間的關系。父母之間的關系應影響孩子的親密感,如果父母關系好,孩子就知道怎么與別人親密,知道應該怎么去做。
但是如果父母關系惡劣,那孩子就不知道怎么與他人,怎么和自己的愛人親密。所以很容易走極端,過于親密,也就是黏人,越過界限而不自知,讓自己痛苦,讓別人也痛苦。也可能過于疏遠,因為不知道應該怎么做,并且對親密會有陰影,覺得親密的話就會受傷,為了保護自己,那就最好不要和任何人親密。這兩種都不好。
父母的關系還會影響孩子的“責任感”,父母關系好,孩子就知道負責任,做好自己的事情。而如果父母關系不好,孩子就可能為了讓父母開心而做一些事情,比如說多做家務。其實孩子希望是討父母歡心,比如媽媽經常抱怨爸爸不做家務,孩子就可能會多做一些,把爸爸那一份也做了,希望媽媽就會對爸爸好一些。但是家務肯定只是夫妻生活不穩定的表層原因,他們肯定有內在的問題。
所以孩子幫忙做家務不可能緩解父母之間的問題。那有可能就會做得更多,承擔在這個年齡不應該承受的事情,但問題仍然不會解決,于是就做得越來越多,希望自己是家庭的“拯救者”。但是作為孩子,你不可能去拯救父母,所以婚姻的時候就會找一個很弱的男人,希望拯救他,但是丈夫肯定不希望你來指手劃腳,夫妻生活通常會很糟糕。有了孩子以后就會想拯救孩子,對孩子有過度的要求,于是母子關系也糟糕。
另外一種情況呢就是孩子發現自己怎么做都不可能幫上忙,于是就不做了,這不關我的事,干脆放棄,于是變成了一個不負責任的人。
第三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一個家庭,如果夫妻關系不和諧,天天吵架,孩子當然會沒有安全感。
父母之間的關系對孩子有三個影響,一是親密感,二是責任感,三是安全感。
3
看完父母之間的關系連線,第二看爸爸和我之間的關系,如果關系不好,那會影響我的價值感,會覺得我是一個不重要的人,沒有用,可有可無。
第三看媽媽和我之間的關系,會影響安全感。
4
連線看完以后就看描述詞,特別是第一個詞語很重要,放在最前面肯定是最重要。另外就是對詞語的解讀
比如說如果孩子覺得父親或者母親偏心,那就會覺得不被愛,感受不到重視,覺得是個輸家。之后在生活中更容易爭奪勝利。
如果孩子對父母的詞語有“孝順”,特別是如果放在第一個詞語的話,那就要注意爺爺奶奶對這個家庭的影響大不大。
另外,從描述詞來分析家人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從年齡上推測對父母/孩子心理上的影響。
但是這些還沒有理解成一套系統,還要繼續去理解。
5
醉酒父親對女兒的影響。
一個男人,酗酒,那么對家庭能承擔的能力肯定比較低,妻子就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在這么一個家庭里面,妻子肯定很難快樂,所以夫妻關系肯定有問題。如果家里又一個女兒,媽媽對丈夫會有很多情緒,這些情緒就都會到女兒那里去,所以母女的關系就會親密。
媽媽就會跟她說爸爸這里不好那里不好,那她和爸爸的關系也會有問題。但是孩子天性又是渴望和父母聯結的,所以女兒一定希望去拯救爸爸,但是爸爸酗酒是有深層次原因的,子女怎么會看得懂呢,所以一定不會有用。但是她在結婚時,就會去找一個和爸爸氣質類似的人,經過調查,其中2/3的女兒都找了一個酗酒的丈夫,于是又會重復這種模式。所以如果你是這樣的女兒,不應該做“拯救者”,而應該去做“終結者”。可以不控制女兒,可以不指責丈夫,做好自己的事情,讓這種模式不在女兒身上延續。
6
今天上午最大的收獲就是專門理解了“焦慮”這個詞。我們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我”,也就是一個想成為的人,而這樣的角色通常來源于父母的塑造。但是我們心里還有一個“我眼中的我”,它不一定是“真實的我”,也是一個主觀看法。比如說高考以后總有學生因為考不好而自殺,而那些覺得沒考好的學生肯定不是成績最差的那些。對于他們來說,“真實的我”其實已經很好了,只是“我眼中的我”不夠好。
當理想中的我和現實的我有差距的時候,人就會焦慮,所以如果要解決焦慮,那就讓“理想中的我”和“我眼中的我”重合就好了。放下期待,調低“理想中的我”的形象,接受自己目前的情況。比如說“我今天的收獲已經是現在的我能有的最高水平了,三年以后我肯定有進步,但是我接納自己現在已經是現在能有的最好的情況了。”
另一個方法就是提高“我眼中的我”的形象,我真的很差嗎?我真的不帥嗎?這其實是一個很主觀的事情,比如說馬云,他其實長得實在不算好看,但是他對自己賊有信心,覺得自己很帥,并且他是發自內心的相信自己就是長得很帥,信心十足的相信自己。
7
下午在講個案,因為所有個案涉及隱私,并且我也不關心別人的事情,所以今天的記錄回避了所有案主的內容。只從老師的思路,談話方式來理解,進行學習。
先是秋靜老師帶領一個學員進行咨詢,但是她的語氣超級無敵溫和,我聽起來有種怪怪的感覺,難怪不同的人會挑不同的咨詢師呢,不僅是性格相匹配,連聲音都是有不同的。她先問學員昨天的感受,然后就抓關鍵詞,就會問:“你為什么會覺得爸爸這樣呢?”這樣一直問下來,外行看熱鬧,我一直在試著去理解她的整體思路,但是覺得她好像一直在問,并沒聽出來她的引導方向,不過好像案主也沒什么目標。
所以整體結束以后我一團蒙。之后林老師做了總結,讓案主說三件
“你作為一個父親,覺得你比你父親做得好的事情。”
并且讓他的“父親”的角色告訴他:“聽到你這樣,我感到很開心,很驕傲,很有成就感。”
然后讓他的孩子告訴他:“你做了什么什么,我很感謝,你是一個很好的爸爸。”
之后又讓他說三件:“你作為一個父親,覺得你和他相同,需要感謝他的事情。”
這部分應該是讓他也看的父親做得好的地方,不能一味否定。
8
第二個個案開始就是林老師親自來帶領了。每個學員上臺后都是先了解昨天下午做了什么事情,了解完成前后又什么覺察。再了解案主想要的是什么。案主會說很多具體的事情,然后林老師就一直引導,引導他去找到他真正需要處理的點。怎樣的才是真正的點,我完全感覺不到。
第二個案主的時候,林老師引導以后,幫他把話說出來:“爸爸,有一些在我心里很久,我很想告訴你的話。首先,你對我是一個很重要的人,你在我心里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你能看到我。單單是看到我就能給我很大力量。如果你覺得我做了一個事情,覺得我很不錯,只需要告訴我很不錯,我對你很重要,那我就很滿足了,我真的太渴望得到你的肯定……”
之后還有一個學員,林老師讓他說:“爸爸愛我,這是真的。”還有一個讓他說:“媽媽,我不愿意,我不要,我做不到。”但他們很難把這話說出來。
這其實說出來不難呀,但是對于這個人來說就很難,前面鋪墊很多故事,就是找到這個點。為什么就看得到這個人的問題在這里,那個人的問題就在那里呢?我完全是霧里看花的感覺。
林老師說,之所以讓他們說出來,是因為要先在教室里做出來,身體會有記憶,這樣回家了才有可能做(也不一定)。
但是我看到,不管他回家會不會做什么,或者不會做什么,案主自己的感受已經發生了變化,改變外在很難,但是永遠可以改變自己的感受,感受變了身邊什么就都變了。就像那6頭羊的故事一樣。
9
晚上是邱靜老師上課,講心理營養。
安全感不足的時候會更喜歡控制,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安全感不足來源有三個,一是父母關系,二是母親的情緒,三是父母是否允許我“獨立自主”
提高自己安全感的方法有三個,一是經營好夫妻關系,二是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三是做選擇的時候“獨立自主”。而處理好自己情緒的方法有四個:一是學習情緒管理,上課也好,自己看書也好,反正是這方面多學習。二是處理原生家庭的未了情,這一件是很難的事情。三是處理創傷事件,可能這種事情在以前對我有過一次傷害,所以我每次走進這種情境的時候就會帶動這種情緒,所以必須要先處理創傷事件。四是做自己的好父母,給自己補充心理營養。
獨立自主不是說我可以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游,一個人做什么事情,這不是獨立自主。獨立自主說的是有選擇的權力。我能自己選擇,我會自己選擇,并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10
發現她講課形式是先說結論:“心理營養有五朵金花,這五個分別是……”然后再一個一個解釋,一個一個分析。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別人就會懷疑,真的有嗎?為什么是這五個而不是另外五個?會不會有第六個?等等等等。而林老師講課的時候就是從推斷開始,畢竟這個是林老師自己的創新,所以她的思路當然比別人更清楚,為什么是這五個,分別怎么來的。什么時候需要什么,爸爸主導還是媽媽,等等。
這個暑假課程我也變成先講結論,然后再進一步分析解釋。這么講會更輕松,但是覺得對學生不好,學生相信是這樣完全出于對我的信任,出于感性。這樣的話對他們理性思考會有影響,一種是:“我看到了事實,通過分析得到結論。”一種是:“因為老師說的。”所以以后在這方面還要繼續提升自己。
11
我一直有表現自我的潛意識,跟陌生人溝通的時候忍不住就想明示暗示自己很厲害。
就像某北大畢業生,跟任何人交談任何話題,一定會在兩分鐘內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北大畢業的。
自察覺得可能是價值感不足,所以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欣賞認可。但是今晚聽邱靜老師的課,發現她也會這樣,有一個例子講完以后多加了幾句之后別人如何給她送花,很感激她。也講了幾個自己很受市民歡迎的例子。我才知道這是人之常情,她這么專業的心理專家都有表現欲,更何況我呢?放下就好了。
Ps
之前學習父母要和孩子做關系,重點在于“三不做一做”,其實這個不僅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我和任何人之間的關系都應該是這一句話。不說話傷自尊,不說話羞辱他,和他交往的時候不焦慮。
昨天講的第三條是“我們擁有一切所需的內在資源得以成功地應對及成長。”
這句話很長,今天陳校指導以后理解了,這里說的內在資源就是指生命力,就是說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是我們每個人自己都有足夠能力去獨立應對這些問題。
除非,生命力被抑制了。
如果孩子的天性被抑制,生命力不能完整的表現出來,那么能量就會不夠。而生命里被抑制反而恰恰是現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常見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