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Timeline技術
原文簡述:
Timeline指用戶發布的信息按照時間自然排序,信息會像流水一樣出現在用戶面前,這個頁面就是Timeline。人們在社交網絡中關注的任何節點都代表了對其提供的內容或服務的期待,但人們還是會犯錯誤或被誤導,關注一些無聊的賬號。如何減少用戶被低質無效的信息打擾非常重要,因此,基于Timeline的管理技術,將會是未來社交網絡的技術大難題。
2017年9月的回答:這個問題似乎到目前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人們關注的所有節點仍以Timeline的展現,微博、朋友圈、QQ空間等都是這樣。隨之帶來的結果是,這個模塊的用戶活躍度越來越低,你還經常看微博所關注用戶的Feeds流嗎?甚至隨著加的好友越來越多,連朋友圈我們都沒時間一次性刷完了。目前來看,個性化推薦倒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平臺將浩如煙海的內容(不管是關注還是未關注)根據用戶興趣拉倒用戶面前,人們關注的賬號只是一個留存以備隨時查詢而已。但如果長久推薦的內容都是用戶不感興趣,那么用戶很容易離開,因此,現在的社交網絡平臺,用戶的大數據建模準確與否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所有信息都推到用戶面前不行,推薦的內容用戶不敢興趣也不行,如今信息和內容的指數級增加對社交平臺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07 從Twitter到Card
原文簡述:
Cards指在一個類似名片大小(也就是微博信息大小)的空間中,圖文混排、視頻、購物、游戲等,甚至是個性化的按鈕都可以在其中呈現,信息的表現形態完全交給了發布者。Twitter發明的140字表達方式將會一去不復返,豐富的信息表達方式才會使社交網絡變得越來越性感越好玩,在未來,Rich Feeds 將會成為越來越多社交網絡的選擇,信息本身的演進也會變得越來越豐富。
2017年9月的回答:新浪微博、今日頭條、手機百度等的Feeds流是對這個猜想的最好證明。信息就是一切,甚至就是應用和服務本身。內容有圖、文、音、視四種表現形式,互聯網上的信息都是基于這四種形式傳播的,在未來,誰能將這四種內容形式利用好,就能引導用戶制造優質性感的內容。
08 自動播放的Feeds
原文簡述:
無論是拉的網絡(微博),還是推的網絡(微信),當時的Feeds(信息)都是等待播放的狀態,而不是自動播放。作者認為,用戶都是懶的,希望更加簡單的使用信息,因此預測未來的社交網絡不需要人們去觸動播放按鈕。
2017年9月的回答:我們不能輕易地斷定這個猜想的正確與否,新浪微博、Instagram等產品的Feeds(信息)都是自動播放,也仍有很多產品沒有采用此種設計,如今日頭條等。自動播放的Feeds確實能比不自動播放的Feeds更能快速抓住用戶注意力,從新浪微博將短視頻的入口放在“發現”這個最大活躍度的模塊下,可見自動播放的Feeds對于新浪微博的戰略意義。我原認為今日頭條的“西瓜視頻”模塊也會采用自動播放的Feeds,但至今仍未改變,使我疑惑不解。關于,Feeds未來的播放形式,我不敢妄下斷言,如果各位讀者有獨特的觀點,歡迎不吝賜教地在評論區留言。
09 Feeds(Cards)國際標準化組織
原文簡述:
對于不同社交網絡信息互相分享時可能碰到的格式不統一問題,作者認為,就像HTML定義Page一樣,關于定義Cards的標準問題,未來或許會在幾大社交網絡間產生一場巨大的博弈和談判。
2017年9月的回答:這個問題好像現在也沒有解決的很好,新浪微博的不少視頻分享到微信,有些時候不能打開。我認為,Cards的標準統一問題是早晚的事情。
10 從媒體形態走向生活形態
原文簡述:
Follow所代表的信任機制,首先興起于重組內容。作者認為在信息的進化下,購物和服務本質上也是一種信息。美麗說的發展,證明了Follow機制所形成的購物社區在中國是可行的。作者預測,未來的互聯網產品,多在強調也最終會走向生活化。
2017年9月的回答:
上圖截自于微博簽約自媒體天才小熊貓的一條博文下的粉絲評論,這一條給馬桶打廣告的軟文共獲得9w+轉發、1w+評論、5w+點贊。粉絲們的評論調性基本如上,輕松、愉快、調侃,沒有任何不滿,還有很多這樣的自媒體大號。
購物和服務本身也是一種信息,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推薦給合適的人,便不會引起用戶反感,相反,用戶還會Follow你。”廣告即內容,推薦即服務“是現在眾多企業所追求的,并且也是未來廣告的趨勢。
11 社交網絡的互相大分享
原文簡述:
隨著社交網絡的極端豐富多彩,用戶要分享一段內容,需要在一個極其龐大的列表中做選擇,加上各種Feeds的格式不統一,增加了內容分享的許多障礙。作者認為,在未來會出現一個中間的分享服務,提供各種Feeds的輸入和輸出,這個服務將會內置到各個社交網絡中去。用戶登錄,就會知道還有哪些其他社交網絡,這樣無須面對一個龐大的選擇列表。
2017年9月的回答:從現在的產品來看,筆者并未發現這樣的工具,用戶依舊是從各個社交App進入發布內容,只不過可能不會每一個App都注冊一個賬號,而是通過微信、QQ、新浪微博等賬號登陸。我認為,這種趨勢會保持不變,不會如徐志斌先生所說,出現一個中間的分享服務,提供各種Feeds的輸入和輸出。
12 大數據的加工和處理
原文簡述:
社交網絡產生了人類歷史上數量最龐大的信息量,這些浩如煙海的信息蘊藏著怎樣的改變世界的力量?作者認為,在未來基于大數據的加工和處理將成為社交網絡最有價值的一部分,且不同平臺間的不同數據的對接和融合將成為趨勢。
2017年9月的回答:柯布道格拉斯函數【Y=a^x*b^(1-x)】,指出了勞動力、資本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在未來,數據將成為生產力的重要引擎,會成為生產函數重要的輸入。誰能利用好數據,將為用戶帶來非常大的價值,這將成為互聯網下半場各巨頭公司的角逐領域。京騰、京條項目為京東帶來的業務增長是很好的證明。
13 五公里網絡的興起
原文簡述:
當時微信推出的“附件的人”功能推動著1公里內的陌生人成為核心。作者認為“附近的事”可能推動“最后五公里”成為下一個崛起的商業重點,商家、餐飲、美發師、好的家教與家政、好的牙醫等,會推動著專門的“五公里應用”興起,甚至可能成為社交生活網絡的標配。
2017年9月的回答:從現在的社交產品來看,基于地理位置的功都確實已經成為標配。陌陌、一直播、新浪微博、秒拍、美拍......,但凡是社交產品,都會有附近的人相關功能。但并沒有如作者所說,成為社交生活網絡的標配。至少現在來看,附近的人功能的活躍度應該不是很高。
14 社交網絡的大分裂
原文簡述:
作者認為在手機時代,小小的屏幕下,單一的社交網絡根本無法滿足無比復雜的關系脈絡。人們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去尋找專門為自己打造的社交網絡。在未來,微博、微信、QQ空間大一統社交網絡的時代也將很快被打破,平均每個用戶關注4~5個社交網絡將會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事情。
2017年9月的回答:微博、微信、QQ空間大一統社交網絡的時代雖未被打破,但這幾年在各個垂直領域都演化出了不同的社交產品。短視頻、直播、圖片社交、校園社交、職場社交、00后社交......各個場景都有對應的產品,想看直播了去一直播、想看短視頻了去秒拍、想看公司爆料了去脈脈、想看薛之謙事件最新進展了去新浪微博,每一個對應的場景都有產品滿足我們。我們關注的社交網絡已經遠遠不只4~5個了。
預知后事如何,請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