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如果要進行全方位的比較,這兩人是不能放在一起的。你有看到領導和員工比聰明的嗎?更何況是君與臣之間呢?
但單就聰明這個特征來說,相互對比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以下對比僅依據《三國演義》一書,與歷史實際無關)。
定位不同:他們兩人的聰明體現在不同的地方
劉備,做為那個時代的帝王之一,他的聰明才智應該稱其為“帝王之智”,主要體現在格局與用人方面。
作為蜀漢政權的開創者,劉備的智慧體現在 戰略眼光 和 馭人之術 上。主要有下面三個方面的智慧:
政治智慧:早年寄人籬下、顛沛流離,但他卻能始終維系“漢室宗親”這塊政治招牌,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吸引著關羽、張飛、趙云等具有忠誠朝廷,忠于漢室等猛將的誓死追隨。
戰略選擇:堅定地相信最為寶貴的就是”人才“,進而決定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并采納“隆中對”戰略,先后占據荊州、益州,最終奠定三分天下的戰略格局。
人格魅力:他始終以仁德聚人心,正確處理兄弟和大臣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臨危托孤時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穩定蜀漢政局,展現了非凡的政治手腕。
諸葛亮,做為劉備集團最為重要的人物,他的聰明才智應該稱之為“謀臣之智”,主要體現在“戰術與治世”方面。
作為蜀漢政權的主要管理和輔佐者,諸葛亮的智慧集中體現在 戰術執行 和 國家治理上。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智慧:
1.軍事謀略:這個例子太多了,火燒博望坡、赤壁聯吳抗曹、七擒孟獲穩定后方、北伐以攻代守,雖未成功但延緩曹魏對蜀漢的壓制。
2.治國能力:制定《蜀科》推行法治,發展屯田、興修水利,使弱小的蜀漢維持數十年運轉,甚至有實力組織起六次有效的進攻。
3.技術發明:改良連弩、木牛流馬,體現其工程才能。
由于時勢的局限,他們的才智也不是那么完美
首先,說一下劉備。在早期屢戰屢敗,被迫到處投靠他人,過得沒有尊嚴。依賴諸葛亮后才逐步崛起。特別是他為報關羽之仇執意伐吳導致夷陵慘敗,暴露其情感用事的短板。
再來說說諸葛亮。雖然前面說他軍事才能時,說到多次北伐,以攻代守,但畢竟六次北伐無一成功,就單場戰事來看,表現不錯,但就整個北伐戰略來看,也是無功而返。特別是他在對魏延的使用上,也是頗有爭議。此外,在接班人的培養上還存在不足。
綜合對比
在格局與決策方面,劉備更勝一籌。若無劉備的識人善任與戰略定力,諸葛亮難有施展平臺。
而在執行與細節方面,諸葛亮無人能及。其將宏觀戰略轉化為具體政策的能力,堪稱古代文臣典范。
他們兩人的智慧,屬于類型不同,難分高下。劉備的智慧是“帝王術”,在亂世中整合資源、把握大勢,以人格魅力凝聚團隊。而諸葛亮的智慧是“宰相才”,以縝密思維落實戰略,以法治與技術創新維系國家運作。
二者如同“腦”與“手”——劉備制定方向,諸葛亮實現目標。若論權謀機變,劉備更顯圓融;若論執行效率,諸葛亮堪稱極致。歷史成就需兩人互補方能達成,故分論智慧高低并無絕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