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賀知章生活在初盛唐之交,這時候,宮廷里流行了近100年的宮體詩已經沒了市場,盛唐的那些詩人大伽,諸如王維、李白等等還沒現身,所謂的盛唐之音尚在孕育之中。
這時候,在歷來人才輩出的吳越之地,出現了一批才華橫溢,個性曠放,不為禮教所束縛的風流清狂之士。
他們就是“吳中四士”——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
2
包融擅長五言古詩,與孟浩然是至交,曾受張九齡舉薦為懷州司戶、集賢直學士。
張旭是被譽為“草圣”,是唐代草書大家,喜歡喝酒,每次喝到大醉酩酊,就呼叫狂走、揮毫潑墨,甚至用頭蘸墨寫字,等酒醒后,自己都覺得神奇,不能再作,大家都叫他“張顛”。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描寫他: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簡直和李白的“斗酒詩百篇”有一拼。
后來的唐文宗就把張旭的草書、李白的詩、裴旻(?mín)的舞劍,并稱為當時的“三絕”。
張若虛則以《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3
在這四人中,其他三人都沉淪下僚,只有賀知章仕途平順、安穩一生。
賀知章(659—774),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
賀知章生性放曠,風趣幽默,善談笑,很招人喜歡,他族姑的兒子陸象先時任工部尚書,與賀知章交情很好,陸象先曾對別人說:“季真為人清談風流,我一天見不他,就會心生庸俗和鄙陋”。
武則天證圣元年(695),賀知章36歲,中“超拔群類科”進士,經陸象先的舉薦,授國子四門博士,累遷太常博士,后又經張說推薦,入進麗正殿書院修撰《六典》等書。
肅宗擔任太子時,賀知章遷為太子賓客,授秘書監,這期間,太子身邊的官員多年都沒得到升遷,作為太子侍讀的薛令之很不滿,他在東宮的墻壁上寫了一首詩,埋怨俸祿薄、升遷慢,被唐玄宗看見了,估計當時他心情也不好,在旁邊題道:“愛咋咋地”。于是薛令之負氣辭官,徒步回到自己的家鄉。
4
天寶初年,李白初出茅廬,從蜀中來到京師,賀知章聞其名,到旅店去拜訪他,讀了他的大作《蜀道難》,大為稱贊,相見恨晚,稱之為“謫仙人”。
當時賀知章身上沒帶酒錢,他當即解下身上的金龜佩飾抵作酒資,與傾相飲,一醉方休,一連幾天都如此,由是李白名聲漸顯,賀知章又見李白的《烏棲曲》,嘆賞苦吟道:“此詩可以泣鬼神矣!”
這就是著名的“金龜換酒”的故事。
后來,賀知章把這首《蜀道難》獻給玄宗,又經玉真公主的舉薦,玄宗遂征招李白入朝,成為翰林學士。
賀知章逝世后,李白游會稽,睹物思人,感念他的知遇之情,作了《對酒憶賀監二首》:
其一: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其二: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
人亡馀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
賀知章年長李白42歲,當時聲名已顯,又在朝廷任職,在初出茅廬、尚為白衣卿相的李白面前,算是前輩,賀知章不以世俗的地位尊卑為念,金龜換酒,傾杯盡醉,這種灑脫率真、誠肯真摯的朋友,怎么不讓人懷念!
5
杜甫寫的《飲中八仙歌》把賀知章列為“八仙”之首: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賀知章晚年更加放蕩不羈,不拘禮教,常在街頭里巷和平民嬉樂,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
他喝醉了就寫詩賦文,又擅長草書和隸書,有好事者隨身帶著筆墨跟著他,賀知章但凡有興致,也不拒絕,哪怕紙上只寫幾十字,也被時人傳為珍寶。
可惜賀知章的書法作品傳世很少,至今只有兩件,一是石刻《龍瑞宮記》,還有就是后來流傳到日本的《孝經》。
6
天寶二年(743),賀知章84歲,因病恍惚之際,夢見自己游離于天帝的宮殿,于是請求辭官歸里,在家修道,又請求玄宗把他家張附近的鏡湖剡(shàn)川的一角,賜給他作放生池,玄宗詔許。
臨行時,玄宗寫詩親賜,太子以下百官賦詩餞行,后來又升遷他的兒子做會稽郡司馬。
返鄉歸隱這期間,賀知章寫了這首《回鄉偶書二首》:
其一:
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銷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沒多久,賀知章壽終正寢,終年85歲。
肅宗即位后,感念當年作太子賓客的舊誼,追贈他為禮部尚書。
7
賀知章是唐代少有的仕途平順、一生安穩,又福壽年高的知識分子,一方面他生而逢其時,他從政時間大部分都在開元時期,既避開了武則天朝及后來的一系列宮廷政變,又沒有經歷之后的安史之亂(李白、王維、杜甫都曾在安史之亂中飽嘗艱辛)。
第二是有貴人相助,唐代無論是科舉還是仕途遷升,都很重視舉薦,他族姑的兒子陸象先當時任工部尚書,對他早期的仕途多有幫助。
第三是賀知章的性格原因,他瀟灑曠達、待人真摯,從他對待李白的態度就可見一斑;又不爭不搶,不在意官階高低,沒有恃才傲物的怪脾氣,連皇帝都覺得放心,不僅寫詩親賜、百官餞行,又把鏡湖的一角都賜給他,算是福祿雙全、終得善果。